著眼於人口結構變化、數位社會的到來、國內消費行為的改變、全球化及永續轉型等五種大環境帶來的挑戰,日本經濟產業省召集相關學研機關的人士來研討日本纖維產業的發展策略,並於2022年對外公布「面向2030年的纖維產業展望(Textile Industry’s Vision for 2030;
)」與「纖維技術路徑圖」兩份文件,篩選出智慧電子紡織(smart electronic textiles)、生質原料纖維及無水染色等未來紡纖研發的重點技術。
一、日本紡纖產業現狀與展望文件
日本國內的衣物市場規模從經濟泡沫破裂前的15.3兆日圓逐漸滑落,在Covid-19疫情的衝擊下萎縮至8.6兆日圓。而國內業者數目由2005年的2萬多家腰斬,從業人員在近十多年也從68萬人跌落至40萬人,加上海外低價品的攻勢,日本的紡纖產業也處在艱困的環境中。不過,雖然日本國內的衣物服飾類市場規模持續萎縮,但電商部分的市場規模則穩健成長至2.2兆日圓,而疫情也加速日本人轉向利用電商線上購衣。

資料來源:
連結。
圖1 2020年度日本衣物服飾雜貨類的電商市場規模及交易EC化率
產業展望文件認為日本的優勢在於卓越的纖維材料技術,應該要更多地利用數位工具解決線上購衣的課題並活用社交軟體上社群的影響力,結合單價高、附加價值高且環保的產品打入海外服飾零售市場。因此,今後日本紡纖業應該盡力發展兩個領域,一是結合蒐集數據功能以利後續醫療健康等應用的智慧電子紡織品,二是與永續相關的回收再利用、生質原料纖維、無水染色加工等技術。關於後者永續轉型議題,經產省曾於2021年開設檢討會研議相關對策表達關心,預期未來歐洲在紡纖產業領域的要求只會越發嚴格。歐盟於2022年3月出台的「可持續與循環纖維戰略(EU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and Circular Textiles)」文件亦印證這個看法。
在政策的部分,產業展望文件將政策分為以開拓新市場為目標的「戰略領域」,以及以永續、數位化為主幹的「跨域領域(原文:橫斷分野)」,其大框架見下圖2。展望文件認為在產地的製造業者和從業人員減少的狀況下,直接接觸消費者的行銷販售模式將有助於這類業者突破困境。政府應該打造結合各種角色的平台以增加產品、人才的曝光及交流活絡程度,並且在事業傳承、重整、業態轉換、數位轉型等面向上透過補助金、稅賦優惠、金融及其他措施協助業者。此外,產業展望文件表示獨立行政法人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一般社團法人時尚週推進機構(Japan Fashion Week)、株式會社海外需要開拓支援機構(Cool Japan Fund Inc.)、日本纖維產業聯盟等機構的角色非常重要,囊括海外樣品展示、商業洽談、招聘、跨境電商通路、取得國際認證,甚至是由專家協助業者走完從企劃立案到簽約的服務等支援任務。

資料來源:
連結,加工繪製。
圖2 纖維產業展望政策方向
二、日本纖維技術路徑圖
由於纖維的種類繁多(尤其是合成纖維)且最終用途也橫跨許多不同領域(包含家具裝潢、產業資材用等非衣料領域),因此這份纖維技術路徑圖文件採取較特殊的呈現方式,整份文件共分成五大章,第一章揭示了纖維技術的概要與框架,第二章說明技術開發所用到的手法,第三章羅列日本國內相關的大學及公家研究機構作為業界尋求協助時的參考,第四章則在前面的討論基礎上列舉對應各種終端用途需求的技術需求,最後第五章進一步提示了六個個別技術的研發路徑與目標。
路徑圖的第一章表示纖維相關技術的研發應該以(1)可擴大更多用途,(2)對應永續要求(3)滿足well-being需求等構成未來產業圖像的三大方向前進,見下圖3。在此之上路徑圖篩選出了後續在第五章給予說明的六個個別技術路徑圖,分別是(1)智慧電子紡織技術與服務開發的社會落地,(2)建立作為人體學界面(Human Interface)之織品的製造體系,(3)普及生質原料纖維,(4)從纖維到纖維的回收技術實用化,(5)無水染色加工技術實用化,(6)透過開放式平台促進、支援中小企業的事業。

資料來源:
連結,重新繪製。
圖3 日本纖維技術路徑圖之大框架
在第二章關於技術研發方法的部分,路徑圖首先區分衣料用和非衣料用的纖維。前者今後要更重視製程低碳化、減少耗水耗能、不使用有害化學物質、易分解但不易產生毛屑等環境友善的方向前進。非衣料用纖維2020年在日本國內纖維消費量中的占比已經來到85%(67萬噸),路徑圖點出了車輛安全氣囊素材的尼龍66的回收再製成成形材料用樹酯、開發使用生質聚酯纖維的車輛內裝、坐墊、開發使用再生纖維的土木建材、回收尼龍6的廢漁網再利用,以及要強化標準化認證機制等議題。技術研發方法的第二個重點在於數位化,包含從設計、模擬、數據解析、機台自動化運作、品管到銷售層面的顧客管理、線上行銷、交易等面向。路徑圖還提到在工匠技藝逐漸衰微的狀況下,需要透過數位科技確立以原理而非經驗為基礎的技術。
路徑圖第五章揭示了前述六個個別技術路徑內所蘊含的技術課題,以及日本針對該領域的2030、40年中長期目標,其內容見下表1。
表1 六大個別技術路徑圖內容概要


資料來源:
連結。
三、智慧電子紡織技術動向
由表2可以看出日本方面頗為重視可以使電子通過進而傳遞訊息的智慧電子紡織技術。根據日本特許廳2020年關於全球2010至2018年間向歐、美、中、日、韓五國,以及向專利合作條約(Patent Cooperation Treaty, PCT)申請有關智慧電子織品專利的調查報告,以中國大陸國籍提出的5,319件(40.8%)為最多,美國3,274件居次(25.1%),且中國大陸的申請件數近年成長顯著,與其他國家呈持平甚至略微衰退(美國)的趨勢大不相同。不過若是以申請者別來看的話,美國與日本的企業提出的專利數量較多,顯示日本企業仍有不錯的技術研發優勢與能力。
表2 2010~18年申請者別全球纖維專利家族數量排名

資料來源:
無法確定為哪家企業,Elfa International雖為國際貿易公司,但該公司位在美國且具備床墊布料的設計能力,該部門於2019年出售給家用紡織品製造業者Standard Fiber。
四、無水染色加工技術動向
可以節省大量水資源並減少廢液排放問題的無水染色技術無疑是近年各國紡織業爭相投入研發的熱門技術之一,我國工研院材化所數年前也成功確立「超臨界流體染色與機能化同步技術(The Supercritical CO2 Dyeing And The Synchronized Functional Dyeing Technology)」,南亞、遠東等不少業者也紛紛投入無水染色技術的研發。在無水染色技術上各國共同的課題為擴大適用的纖維種類、色系,確保染色加工後的成品品質與觸感,以及降低設備成本等。2022年由研發新創SUSTAINA TECH株式會社、設備業者株式會社日版製作所、染料業者紀和化學工業株式會社、染整加工業者URASE株式會社、福井大學、京都工藝纖維大學等十多家跨領域機構的共同「無水、無CO2排放的染色加工技術開發」研發案也獲得NEDO的補助。
五、小結
綜觀經產省於2022年公告的「面向2030年的纖維產業展望」與「纖維技術路徑圖」兩份政策文件,日本的纖維紡織產業將會在確保織品舒適度的情況下,圍繞搭配電子通訊技術開發更多的用途,採用更環保的製程並製造更環保的產品兩條主軸前進,以保持日本在先端技術的領先優勢並迎合友善環境的大趨勢。在實務層面,技術的研發及傳承則有賴資料庫、AI等數位科技的幫助,也是兩份政策文件認為政府應該要積極發揮輔助功能的地方。在技術項目層面,智慧電子紡織技術、無水染色加工、生質原料纖維技術及回收再利用技術是未來產業發展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