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是近期熱門的科技主題,即使已發展約半個世紀之久,仍然給予各界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對於人工智慧技術能夠為人類創造什麼效益,也充滿高度期待。人工智慧技術自1956年達特茅斯會議(Dartmouth Conference)中首次被提出後,不時因為有突破性的進展而被廣泛熱烈的討論著。最初的人工智慧發展目標是複製人類的智慧,隨後人工智慧領域的學者即開始長達數十年的研究和討論,應如何界定與判斷電腦已具備智慧,除了著名的「圖靈測試」(Turing’s Test)之外,以「棋力」測試電腦的「智力」也是數十年來常見的方式,每一次人工智慧與人類各種棋王的對弈,都是一場引人入勝的精彩好戲。
2016年Alpha Go戰勝韓國高段圍棋棋士李世乭後,人工智慧複製和模擬人類智慧的能力趨於成熟,幾乎已可確定在特定領域下,經過充份訓練的電腦,表現必將比人類優秀。電腦儲存容量與運算速度的大幅提升,是促成此發展結果的重要基礎,而人工智慧發展的下一個目標,即是希望電腦能藉由巨量資料分析和儲存的能力,協助或者替代解決需要人類智慧才能處理的問題。因此,約10年前即被提出的「智慧型代理人」(Intelligent Agents)議題,受到討論的熱度又再次升溫,與過去最大的不同之處,即是在深層學習和運算效能的軟、硬整合升級支持下,創造出具實際解決問題能力的智慧代理人,可能已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一、智慧代理人是人工智慧解決問題的具體應用
二、從簡易問答進階為虛擬專家
三、語意理解與知識建立仍存在技術挑戰
四、結論
若有任何問題,可使用下方檢索互動介面找解答,或是寫信到客服信箱。
星期一~五 9:00-12:30/13: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