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國大陸推出擴大內需政策的背景
2020年,為因應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政府工作報告》推出擴大內需戰略,希望結合提振消費與擴大投資,產生正向循環;2021年《十四五規劃》的「第四篇 形成強大國內市場 構建新發展格局」,提出「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2022年《二十大報告》再次強調「要堅持以推動高品質發展為主題,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以上顯示,中國大陸近期的高層次綱領性政策,將焦點由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轉移到擴大內需,可能的原因為:
首先在外部因素方面,不同於美國前總統川普的全面脫鉤,拜登總統採取「小院高牆(small yard, high fence)」模式,選擇性針對某些關鍵與新興技術(例如量子科技、半導體與微電子、人工智慧等)對中國大陸精準封鎖,但其他技術領域則保留雙方交流合作空間。一方面構築中國大陸崛起的障礙、不過度破壞中美關係;另一方面也讓美國企業獲得時間緩衝、確保技術領先、降低成本代價。但這樣做卻使中國大陸本身的發展目標,例如高品質發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邁入製造強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等,蒙上陰影。中國大陸政府必須盡量減低對外的依賴,以內循環的自身力量尋求突圍。
其次在內部因素方面,帶動中國大陸GDP成長的三駕馬車中,淨出口其實並非GDP成長的主力。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影響較小的2018、2019、2021年,代表內需的消費和投資合計對GDP年成長率的貢獻達5.4到7.2個百分點。而內需的規模經濟優勢,可以產生單位成本下降、企業獲利上升,以及衍生新產品、培育新技術的正向循環。
二、中國大陸中長期擴大內需政策的重點
依循上述背景,2022年12月,國務院頒布《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時間點恰巧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後的經濟復甦期,需要「對內」修復內循環動能,也要「對外」因應美中科技摩擦的多重挑戰。具體而言,《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的內容涵蓋目標與願景,以及11個層面、38條措施、達2萬字的擴消費、促投資、育產業等擴大內需的重點工具。分述如下:
第一,擴消費措施有提升傳統消費、發展服務消費、培育新型消費、倡導綠色低碳消費。其中提到不少高科技元素,例如新能源汽車、智慧科技、自動駕駛、無人配送、互聯網+、適老化技術、低碳技術;
第二,在促投資方面,著眼製造業投資力度、重點領域補短板投資、新基建投資。部分內容也是偏向高科技應用,例如先進製造、技術改造、物聯網、工業互聯網、衛星互聯網、千兆光網;新基建則強調資通訊基礎設施、資通訊技術的跨領域融合應用,以及過去比較少見的「創新基礎設施」;
第三,除了狹義的消費與投資之外,擴大內需政策也納入育產業的面向,強調發展新產業、新產品、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特別是在發展新產業、新產品上,重點強調科技高水準自立自強、應用中國超大規模市場加速科研成果產業化,以及推動數位產業化、產業數位化。
整體觀察《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的內容可知,中國大陸提出擴大內需政策的時間點正好是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後,既要「對內」修復內需動能,也要「對外」因應美中科技摩擦的多重挑戰。而擴大內需政策的目標是要解決內需弱點、滿足美好生活的願望。此外,除了擴消費、促投資等以往常見的內容之外,也運用相當的篇幅處理「育產業」,且高科技產業基本上貫穿整個政策,也涉及美中科技摩擦的重點領域,如半導體、人工智慧、通訊、量子計算等。彰顯中國大陸政府希望充分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企圖。一方面維繫經濟動能,另一方面減緩美國科技封鎖的壓力。
表1 中國大陸《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重點
分類
|
措施
|
內容
|
擴消費
|
培育
新型消費
|
•支援線上線下商品消費融合發展:傳統線下業態數位化改造和轉型升級;豐富5G網路和千兆光網應用場景
•支持自動駕駛、無人配送等技術應用;發展智慧超市、智慧商店、智慧餐廳等新零售業態
•培育「互聯網+社會服務」新模式:發展「互聯網+醫療健康」;做強做優線上學習服務;發展智慧旅遊、智慧廣電、智慧體育
•促進共享經濟等消費新業態發展:鼓勵共享出行、共享住宿、共享旅遊;鼓勵製造業企業探索共享製造的商業模式和適用場景
•發展新個體經濟:社交電商、網路直播、線上多樣化社交、短視頻平臺規範有序發展
|
倡導綠色低碳
消費
|
•積極發展綠色低碳消費市場:發展節能低碳建築;完善綠色採購制度;建立健全綠色產品認證體系;規範發展汽車、動力電池、家電、電子產品回收利用行業
•倡導節約集約的綠色生活方式:推動綠色社區建設;倡導綠色低碳出行;倡導理性消費
|
促投資
|
系統布局新型
基礎設施
|
•加快建設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高速泛在、天地一體、集成互聯、安全高效的信息基礎設施;增強數據感知、傳輸、存儲、運算能力;加快物聯網、工業互聯網、衛星互聯網、千兆光網建設,構建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推動人工智能、雲計算等廣泛、深度應用;促進「雲、網、端」資源要素融合、智慧配置;以需求為導向,增強國家廣域量子保密通信骨幹網路服務能力
•全面發展融合基礎設施:推動5G、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技術與交通物流、能源、生態環保、水利、應急、公共服務等深度融合,協助相關行業治理能力提升;利用5G技術對有線電視網路改造升級;發展車聯網
•前瞻布局創新基礎設施:優化提升國家產業創新中心、國家製造業創新中心、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等產業創新基礎設施,強化共性基礎技術供給
|
加大製造業投資支持力度
|
•推動製造業高品質發展、建設製造強國,引導各類優質資源要素向製造業集聚:加大傳統製造業優化升級投資力度,擴大先進製造領域投資;加大製造業技術改造力度,支持企業應用創新技術和產品實施技術改造;加強製造業投資的用地、用能等要素保障
|
育產業
|
加快發展新產業新產品
|
•實現科技高水準自立自強:在人工智慧、量子資訊、腦科學等前沿領域實施前瞻性、戰略性國家重大科技項目;聚焦核心基礎零部件及元器件、關鍵基礎材料、關鍵基礎軟體、先進基礎工藝和產業技術基礎,引導產業鏈上下游聯合攻關;加強基礎研究、加強科學研究與市場應用的有效銜接、支持產學研協同
•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人工智能、先進通信、集成電路、新型顯示、先進計算等技術創新和應用;加快生物醫藥、生物農業、生物製造、基因技術應用服務等產業化發展;壯大新能源產業;推動前沿新材料研發應用;促進重大裝備工程應用和產業化發展;加快大飛機、航空發動機和機載設備等研發;推動衛星及應用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數位創意產業
•加強創新產品應用:依托中國超大規模市場和完備產業體系,創造有利於新技術快速大規模應用和迭代升級的獨特優勢,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推動數位產業化、產業數位化:加強數位社會、數位政府建設,發展普惠性「上雲用數賦智」;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位產業集群;加大中小企業特別是製造業中小企業數位化賦能力度;積極參與數位領域國際規則和標準制定
|
積極促進傳統產業改造提升
|
•推動製造業高階化、智慧化、綠色化:發展智慧製造、綠色製造,推動生產方式向柔性、精細化轉變;構建多層次資源高效循環利用體系,推動大宗固廢綜合利用
•優化區域產業產能布局:控制建設高耗能、高排放項目;引導中西部和東北地區依托資源要素稟賦,在充分考慮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基礎上承接國內產業梯度轉移;防止盲目投資和重複建設
•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高階延伸:鼓勵製造業企業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拓展研發設計、供應鏈協同、系統解決方案、柔性化定製、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增值服務,促進製造業企業由提供「產品」向提供「產品+服務轉變」
•發展科技服務業:支持智慧製造、流程再造等領域新型專業化服務機構發展;發展研發、設計、檢測等生產性服務外包,鼓勵電子商務等服務業企業向製造環節拓展
|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三、中國大陸以內需市場「育產業」的短期措施
除上述的中長期擴大內需政策之外,中國大陸政府每年在3月左右皆會提出《政府工作報告》。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談及擴大內需要求「多管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穩定大宗消費、推動生活服務消費恢復」;提到貨幣政策則是希望「穩健的貨幣政策要精準有力」、「要求M2、社融增速與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產業相關議題強調「圍繞製造業重點產業鏈,集中優質資源合力推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快傳統產業、中小企業的數位轉型與前沿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推廣」。
在具體的產業領域上,提及數位科技、高階製造、節能環保、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數位經濟等領域。特別是數位經濟被要求將大力發展、提升常態化監管水準、支持平臺經濟發展。重點特別是在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產業的共同搭配與釋放政策紅利下,有可能會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商機。
事實上,由歷年《政府工作報告》所涉及的產業領域觀察,中國大陸政府似乎一直運用內需市場規模做為緩衝,抵禦內外部的不利衝擊。例如美中貿易、科技摩擦白熱化後,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強調發展5G、支持互聯網+、建構數位經濟優勢;2021年進一步重視「自主可控」、設定「雙碳」目標;2022年強調產業數位化、數位產業化等數位經濟相關議題。大致而言,皆涉及目前主要依靠內需市場的新一代資訊技術、新能源汽車、新能源、節能環保、數位創意等產業。
表2 近年《政府工作報告》鼓勵的產業領域
|
2021
|
2022
|
2023
|
新一代資訊技術產業
|
•加大5G網路和千兆光網建設力度
•加強網路安全、數據安全、個人資訊保護
•協同推動數位產業化和產業數位化轉型
|
•促進數位經濟發展
•推動5G規模化應用
•促進產業數位化轉型
•發展智慧城市、數位鄉村
•加快發展工業互聯網
•培育壯大積體電路、人工智慧等數位產業
•提升關鍵軟硬體技術創新和供給能力
|
•發展數位經濟
•提升常態化監管水準
•支持平臺經濟發展
•加快傳統產業和中小企業數位化轉型
|
高端裝備製造產業
|
•加強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
•延續執行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75%政策,將製造業企業加計扣除比例提高到100%
|
•加強原材料、關鍵零部件供給保障,保鏈穩鏈
•促進傳統產業升級
•大力推動智慧製造,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集群
•實施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工程
•培育「專精特新」企業
|
•圍繞製造業重點產業鏈,集中優質資源合力推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著力補強產業鏈薄弱環節
|
生物醫藥
|
•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規範發展
•促進中醫藥振興發展
•支持社會辦醫
•有序推動疫苗研製
|
•新型疫苗和特效藥物研發
•推動藥品和高值醫用耗材採集
|
•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
•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
•推動疫苗反覆運算升級和新藥研製
|
新能源汽車
|
•增加停車場、充電樁、換電站等設施
•加快建設動力電池回收利用體系
|
•支持新能源汽車消費
|
-
|
新能源
|
•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
•優化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
•推動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發展新能源
•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積極有序發展核電
|
•推動碳達峰碳中和工作
•推動大型風光電基地建設
•提升電網對可再生能源發電的消納能力
•推動能耗「雙控」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轉變
|
•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
•加強重要能源資源國內勘探開發和增儲上產
•推動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和技術研發
•推動中小企業綠色化轉型
|
節能環保
|
•擴大環境保護、節能節水等企業所得稅優惠目錄範圍
•促進新型節能環保技術、裝備和產品研發應用
•培育壯大節能環保產業
•推動資源節約高效利用
|
•推動綠色低碳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
•建設綠色製造和服務體系
•推動鋼鐵、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等行業節能降碳
•強化交通和建築節能提升
|
•持續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
•深入推動環境污染防治
•持續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
|
數位創意
|
•加強互聯網內容建設和管理
•發展積極健康的網路文化
|
•加強和創新互聯網內容建設
•推動公共文化數位化建設
|
|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四、結語
中國大陸近期擴大內需政策提出的時間點正好是新冠肺炎疫後,既要對內修復內需動能,也要對外因應美中科技摩擦等多重挑戰。具體而言,在外部因素方面,不同於美國前總統川普的全面脫鉤,拜登總統採取「小院高牆」模式,選擇性針對某些關鍵與新興技術(例如量子科技、半導體與微電子、人工智慧等)精準封鎖中國大陸,但其他技術領域則保留雙方交流合作空間。希望藉此可以一方面構築中國大陸崛起的障礙、不過度破壞中美關係;另一方面也讓美國企業獲得時間緩衝、確保技術領先、降低成本代價。
擴大內需的政策主要內容大部分聚焦在對民眾的消費刺激、降低生活負擔、解決內需弱點、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願望。但擴大內需是龐大的系統工程,本質涉及就業、收入、儲蓄、信心的提升;另外,中國大陸的市場規模固然是擴大內需的先天優勢,但在這樣的規模下,要如何在人口紅利消失、老齡化、美中科技摩擦等背景下,長期而非一次性擴大內需,相當考驗政府的能力。預判中國大陸政府應該還是會將更多的重心放在企業上,透過企業的研發創新與應用普及能力,再搭配內需市場規模,才有可能達成科技突圍的最終目標。
特別是美國的一連串的封鎖使中國大陸本身的發展目標,例如高品質發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邁入製造強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等皆蒙上陰影。中國大陸政府必須盡量減低對外的依賴,以內循環的自身力量尋求突圍。但以內需市場抵禦內外部不利影響的成效仍待未來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