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目前全球正在展開的第四次工業革命,中國大陸於2015年所提出的《中國製造2025》,希望在智慧製造、數位化和新興產業技術領域,超越並擺脫外國競爭對手;其也認為有機會打破先進國家於部分新興產業領域的技術優勢,並占有領先地位。到目前為止,中國在許多新興產業技術領域已處於領先地位,並且關注世界發展努力保持其優勢。不過,由於當前GDP成長走緩和與美國的貿易爭端擴大,於今該戰略計畫的實施趨於轉強;但也因環境出現新的挑戰,該戰略計畫也隨之持續調整。
《中國製造2025》目標是至2025年,由「製造大國」邁入「製造強國」的行列;至2035年,中國大陸的製造業整體達到世界製造強國陣營中等水平;至2049年建國100年時,綜合實力進入世界製造強國前列。《中國製造2025》的核心包括推動智慧製造等5大工程,以及新一代資訊技術、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太航空裝備等10大重點領域等項目。
《中國製造2025》將製造業發展的具體政策陳述於相當具有野心的九大戰略任務。[1]中國根據《2017年技術路線圖》,設定《中國製造2025》具體實施目標:希望到2025年達到新能源汽車(NEV)90%的市場份額和80%的IT產品市場份額;以及每1億元人民幣的收入中擁有一定數量的專利,以及發展優質品牌。這代表中國大陸針對製造業的不足之處給予補強,以及拋開過去利用勞動優勢的思維,另尋具有創新價值的政策模式。
中國大陸提出《中國製造2025》,全力推行製造業產業升級、數位經濟、人工智慧等新興產業領域。近來海外對《中國製造2025》的嚴厲批評,尤其對該計畫相關產業的自給自足率等目標,已對中國造成莫大的壓力。尤其川普與白宮官員多次批評中國大陸對於企業的補貼政策所引起的不公平競爭。美國批評中國大陸藉《中國製造2025》多種政策,強迫美國企業轉移技術及智慧財產權給中國企業,在多個高端科技領域搶占經濟領先地位,而這些不合理的技術轉移政策,對美國經濟造成損害。根據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於2018年3月27日對外發布的301完整調查報告,指稱中國大陸尋求利用對外併購與投資升級其國內產業,並在最終降低、減少或取代美國在關鍵產業的競爭力,特別是《中國製造2025》中定調為重要產業的部門尤為明顯,對關鍵產業的補貼和支持對外投資的政府政策,更成為中國大陸企業在獲取國外資產帶來不公平的優勢,從而破壞了美國企業在公平競爭環境下的全球市場競爭能力,並相繼對華為、中興通訊、福建晉華等企業提出制裁措施。
在認清《中國製造2025》已成為美國的箭靶後,中國大陸官方開始降低《中國製造2025》的推動聲量;中國刻意於媒體報導與官方聲明中低調或迴避提及有關《中國製造2025》藉以平息負面國際輿論。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陸慷2018年12月接受NHK專訪 時公開表示,「中國製造2025」只是「規畫指南」,並不是正式的「產業政策」,顯見中國大陸在承受龐大壓力下轉換對外口徑。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與全國人大政府工作報告,向來是中國領導人用來傳遞戰略指示的兩個重要場合。然而,習近平在2018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沒有提到《中國製造2025》;同樣的,李克強在年度全國人大政府工作報告中也避免提及《中國製造2025》。
然而《中國製造2025》是中國大陸邁向工業4.0的產業升級重要政策,不太可能因歐美先進國家壓抑而放棄。中國大陸勢必以其他計畫進行彌補,例如進一步強化制定IC設計、虛擬實境、智慧健康養老和5G關鍵零組件等領域國家標準的《中國標準2035》計劃,以及推動物聯網、資訊科技設備互聯與太陽能領域的國家標準,並最終提升、擴散為國際標準。
目前高度依賴外國核心零部件仍是中國促成其國家科技雄心的一個主要瓶頸,中國產業在掌握基礎技術方面存在相當大的弱點,以致於限制其發展高科技產業部門。這種產業科技脆弱性,在攸關數位經濟等領域,特別是新材料、半導體以及先進機械和工具機等領域的關鍵零部件最為明顯。當中國科技公司在禁止從海外獲取晶片或其他高科技關鍵零組件時,例如美國近來對中興通訊和華為等中國科技公司所採取的出口管制措施,無疑將造成營運上相當大的困難。當前中國大陸更充分認識到比成為製造強國更為緊迫的問題-產業科技標準受制於美國。當前,對中國而言是壓力,未來甚至可能演變為危機。
為解決以上的弱點,中國大陸規劃者正在若干層面努力,首先在研究方面投入鉅資。2018年,中國大陸在研發方面的支出約為3千億美元,占GDP的近2.2%,已經超過歐盟的2.1%。
1. 區域協調創新與產業群聚
關鍵在於,中國政府在推動《中國製造2025》,更加著重協調其戰略和相關產業政策的實施,因此各別地方城市被指定或協調專注於開發特定新興產業技術領域。截至2018年底,中國地方政府共發布445份詳細的實施措施,積極地將中央政府的國家願景規劃轉化為地方產業政策執行指令。
《中國製造2025》初期的經驗表明,地方競爭可藉以證明其對此全國性的運動的承諾與投入。但另一方面,過去經驗也顯示,缺乏協調的地方競爭可能導致產能過剩和投資分配無效率或低下的疑慮。因此,中國政府正在推動《中國製造2025》的模式,有著集中協調並區域差異化的特點,主要目的是充分利用區域的比較優勢。具體而言,中國政府在2018年提及加快《中國製造2025》實施的兩個最高優先任務,成為落實此一目標的手段:建立先進的產業群聚和國家示範區。
建立《中國製造2025》相關的產業試點示範城市,是將新科技轉化為實體經濟的重要策略作為。2016年8月工業和信息化部正式宣布,首個試點示範城市寧波正式批覆實施,也意味著《中國製造2025》試點示範城市工作的全面啟動。此後,全中國又建立了30個試點城市,其任務是發展特定的《中國製造2025》相關行業。《中國製造2025》計劃詳細列出50多個子行業和115個工業子領域,涉及從噴氣發動機到功能性纖維以及使用中國北斗導航系統的產品。2018年,推出《中國製造2025》國家示範區(National Demonstration Zone)成為產業試點示範城市和城市群的升級版本。中國最具潛力的20大智慧製造中心中的大多數(65%)都來自這些區域。
此外,製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工程為2016年8月 「中國製造 2025」 五大工程實施指南的重要一項,將在關鍵領域新佈局建設若干國家製造業創新中心。中國大陸規劃到2025年將形成40家左右的國家製造業創新中心,截至2019年第一季已達10家。同時聚焦戰略關鍵領域,促進省級中心升級。
根據《世界智能製造中心發展趨勢報告(2019)》,《中國智能製造產業園區地圖》展現中國城市在智慧製造產業中的發展潛力和態勢。透過勾勒537家智慧製造產業園的分佈,可以觀察到中國的「智慧製造產業帶」正在初步形成。從分布特點來說,基本上所有的樣本智慧製造園區都分布在黑河-騰沖線以東的地區,以西的地區智慧產業園區,占比只有3%左右。
智慧製造產業園分布呈現出兩條縱貫南北的產業帶,連結經濟較為發達地區的重要製造業城市。其中中部產業帶以「北京-天津-濟南-鄭州-武漢-長沙-廣州-佛山-深圳」為線,東南沿海產業帶則以「連雲港-鹽城-合肥-南京-蘇州-上海-杭州-寧波-莆田-廈門-汕頭-深圳」帶狀分佈。其中,智慧製造產業園區數量超過10家的城市達到15個,這些城市成為中國「智帶」的核心城市。
2. 動員民營企業能耐
《中國製造2025》等產業政策試圖將市場活力與戰略企圖相結合,中國透過「輕監管」模式為創業精神創造發展空間。中國若缺乏蓬勃發展的民營部門,不可能促進新興產業科技創析與產業化效益。尤其在數位經濟領域中,多數創新業務模式的起源來自民營部門。涉及AI、替代能源汽車、面部識別、大資料以及數位支付和通信系統的商業模式的發展主要是由民營部門公司競爭商業機會所推動的。
然而,中國國有企業繼續為與《中國製造2025》相關的戰略性產業和高科技裝備的發展發揮重要作用。在電信、造船、航空、高速鐵路等重點行業,國有企業的收益份額仍高達83%左右。在中國政府確定的支柱產業(如電子、設備製造或汽車)等領域收益則高達45%。因此,國企改革的成敗將直接影響到《中國製造2025》的成果。
民營部門有望日益為提高國有資產的競爭力作出貢獻,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試點已經讓私人公司入股部分大型國有企業,藉由合併民營和國有實體來改善其運營效益。尤其與以往的國家經濟政策不同的是,優化中國特色的混合國家資本主義制度為《中國製造2025》努力的一部分。該計畫更加注重民營企業角色、創業家精神和市場機制的能量;同時也提高國有企業的競爭力,並關照創新扮成長動能。但也意味著,同時加強市場力量和國家指導作用將衍生出難以解決的矛盾問題。
四、結論
2015年公布的《中國製造2025》係中國大陸產業轉型升級戰略,也是近年外資布局中國大陸市場的重要政策引導方向,回顧中國大陸近年的產業開放領域與相關配套,亦多圍繞在《中國製造2025》的相關領域。然而,隨著中國大陸在先進技術、新興科技領域關鍵技術的漸進發展與掌握,恐形成挑戰歐美等先進國家對技術掌握的話語權,例如在5G領域,而引起各界對於《中國製造2025》的高度關注。因此,美國在貿易戰初期即多次呼籲中國大陸調整《中國製造2025》,後續更祭出多項措施作為防堵中國大陸掌握先進技術之措施。
在美國加強對中國大陸的技術防堵措施壓力下,中國大陸逐步淡化宣傳《中國製造2025》,有避免激化美中雙方衝突,降低各界疑慮的意涵。不過,就2018年中國大陸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改稱「強國建設」,並具體提出「堅定不移建設製造強國」的工作任務,即便未言明續推《中國製造2025》,但觀察製造轉型升級的戰略方向及目標,《中國製造2025》實際上轉趨低調運作。
不論是區域協調創新,還是動員民企,中國大陸在《中國製造2025》的應對之策關鍵在於化外部危機為內部改革的動力,真正推動製造業實現轉型升級。除了提升中國大陸全球價值鏈水準外,制定標準能取得比技術領先更多的優勢,預期未來中國大陸將加快重點標準和基礎工藝的標準研製[2]。在中國大陸加速推動《中國製造2035》政策下,預期未來在特定領域產生更多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