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半導體新戰場的契機-矽光子技術趨勢與市場潛力

免費
字數 3652
頁數 6
出版作者 林蒧均、陳信宏
出版單位 中華經濟研究院
出版日期 2024/02/01
出版類型 產業評析
所屬領域 半導體
瀏覽次數 1952
評價分數 22人評價/4.8分
加入購物車 直接下載 直接下載 加入最愛

一、前言

具體而言,半導體業界主要以PPAC(功耗、性能、面積、成本)標準衡量晶片的綜合表現,如美商應材的價值主張就是PPAC的推動者。而改善PPAC主要有三種路徑:第一種是遵循摩爾定律,即製程持續微縮;第二種是超越摩爾,如以小晶片、矽光子、第三類半導體,改善PPAC;第三種是仍處於基礎、理論研究的超越CMOS領域,例如量子晶片、新計算架構、新記憶體等。換言之,矽光子技術在半導體領域之重要性在於,矽光子成為超越摩爾(More than Moore)的重要策略之一。為此,本篇目標在於探討未來矽光子的技術發展脈絡,以及介紹具有發展機會的市場應用商機,供未來國內發展之參考。

 

二、矽光子的介紹說明

矽光子(Silicon Photonics)科技,將原本在晶片裡的電訊號,改為光訊號,形成光電整合平台,又稱光積體電路。矽光子可沿用成熟製程與機台設備(40奈米~90奈米),製造出複雜的光積體電路,透過較低成本方式實現複雜光電系統與功能。如前所述,矽光子技術是一種在矽晶圓上整合電子和光學晶片,協助原先只能處理電訊號的矽晶片,有能力做到光電轉換和傳送接收光訊號的能力,並透過更先進的半導體製程來降低光電元件的體積和製造成本。

光子積體電路(Photonic integrated circuits, PICs)是指使用光子來傳輸與處理訊號的積體光路,有別於目前已成熟發展的積體電路。由於可實現高速光電轉換、傳輸與光譜訊號處理等功能,並具備大幅縮減模組尺寸,降低功率消耗和成本,提高可靠度等顯著優勢,其應用已從光通訊的光收發模組擴展至先進光感測系統,並已有一些商品化成功案例。隨著國際大廠的投入,矽光子積體電路的發展日益成熟,2012年,IBM宣布成功研製出實用化的矽光學晶片;2016年,英特爾宣布矽光子光電傳輸器將開始大規模出貨;2017年,矽光子公司Luxtera宣布與台積電共同發展下世代的矽光子技術。

 

三、矽光子積體電路的元件類型

矽光子積體電路內部可分為三類元件[1]:第一種是被動元件,包括光波導、方向耦合器、馬赫─倫德爾干涉儀、環型共振腔、Optical I/O(包含光柵耦合器和邊緣耦合器)等;第二種是主動元件,包括調變器、光檢測器、雷射等;第三種是電子元件,包括轉阻放大器、ASIC、驅動IC等。以下針對較重要元件的功能及發展概況做說明。圖1顯示基本被動和主動元件(輸入/輸出合器、混合光源、調製器、被動功能和光電偵測器)的整合狀況,目前開發已經達到不錯的性能。這些構件的組合有機會帶動高性能收發器的開發和商業化,如具有主動元件的光子晶片連接到電子驅動或放大器。

 

資料來源:林銘偉(2019),CMOS矽光子技術發展與臺灣半導體研究中心矽光子服務平台,微系統暨奈米科技協會會刊41期, P15 - 19。

圖1  矽光子技術的基礎元件類型:主被動元件和電子元件

 

四、矽光子積體電路:具備技術優勢和可沿用既有半導體製程

矽光子融合了光學、CMOS製程技術和先進封裝技術,此技術組合可得力於既有半導體晶圓製造的可擴展性,並不需要另闢特殊的生產製程、產線或者特殊工具,便可在既有的CMOS製程中調校後運行,主要使用90、65、40奈米製程。換言之,矽光子就是將原本在晶片裡面跑的「電訊號」,改為用「光訊號」來運作,形成的光電整合平台,又稱光積體電路。可沿用既有的成熟製程與機台打造,透過低成本方式實現複雜光電系統與功能。

矽光子(矽基光子集成)晶片的技術優勢在於,藉由矽製程將大量光學元件整合於奈米等級的晶片上,以光波導取代金屬線(光進、銅退),以光傳輸改善傳統電傳輸的速率、頻寬、發熱等問題(光傳、電算)。技術優勢如:一、透過半導體製程整合光子技術;二、可大規模製造、高精度、PPAC佳(晶片效能、功耗、面積成本)。發展障礙如:一、矽基光波導與光纖耦合效率低;二、受限於封裝複雜,整體製造技術不成熟;三、矽基為低效率光源,目前應用侷限於資料中心、電信傳輸。

但未來如果臺灣要發展矽光子,預計可大幅受惠於臺灣半導體產業的互補式金氧半導體(CMOS)製程平台,因為臺灣在全球半導體生產製造取得技術領先地位。矽光子科技採用CMOS製程最大的優點在於[2],其採用的標準材料和製程,促使半導體製造商能夠確保低成本和高產出率,進而製造大規模電子電路。但未來仍會面臨製程挑戰,如異質整合(材料)、封裝和元件整合等問題,如光通訊元件須微縮到能直接與晶片整合,才能降低延遲與成本。

 

五、矽光子技術應用:光通訊或高性能微電路的光學互連為主

近年來,基於矽的光子應用科學獲得越來越多的關注與青睞,主要是應用於光學通訊或高性能微電子電路的光學互連。連接、感測和運算是矽光子最主要的三大應用領域。因此,矽光子技術主要應用可分為三種類型:1.光收發器(Optical transceiver)、2.感測(Sensing)和3.高效能運算(HPC)。

光收發器部分為用於數據交換的光連結,有機會在短中期內主導矽光子市場,由於數據中心對高速數據傳輸的需求不斷增加。其中,發展最成熟的是資料中心互連(DCI)收發器在內的連接領域,涉及資料中心、高效能資料交換、長距離互連、5G基礎設施等多個熱門產業。

光感測器部分為應用於環境測量或是識別的光學物理,如自動駕駛車用光達、可穿戴生物感測。以醫療保健監測的矽光子光學技術,源於光可以照射到組織和血管上以監測、檢測和量化生物標記。因此,有機會應用於低成本、小尺寸醫療設備和針對消費電子市場的穿戴式裝置。

光運算部分則是有潛力應用於量子科技。背後原因在於量子位元(Quantum Bit)是量子電腦的計量單位,超導(Superconductor)和離子阱(Ion Trap)為常見量子位元,不過兩者皆受到溫度限制,導致實際採用十分困難,而光子(Photonics)能夠在常溫下運作,並且在路徑、頻率等面向具備一定自由度,成為量子位元值得考慮的選擇。

 

資料來源:Yole intelligence, (2022), Silicon Photonics 2022 Report。

圖2  矽光子三大應用:連接、感測和計算

 

近期因為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應用的興起,順勢帶動矽光子需求。因為雲端和AI應用頻寬需求急,既有的積體電路已經無法滿足使用,希望利用光子取代電子在積體電路裡面進行運算。因此未來趨勢將逐漸走向「積體電路運算,積體光路傳送」,光傳輸元件將可扮演加快傳輸速率的角色。根據Maximize Market Research的2023年市場預估,請參見圖3,未來幾年矽光子的重要市場應用仍然是以資料中心和高效預算為主,通訊應用次之。主要市場則是美國為大宗,超過半數。其次則為歐洲市場和亞洲市場。

其中,矽光子應用於AI實例如:2023年輝達加碼投資位於美國加州的矽光子新創Ayar Labs,該公司主要技術是共同封裝光學元件(Co-packaged optics, CPO)領域,其特色在於解決熱管理、功耗、頻寬和高速光學互連中端口密度的挑戰。矽光子重要性日趨上升的背後原因在於[3],因為與資料中心網路不同,AI/ML系統對功率及延遲的要求極高,幾乎不可能進行數位訊號處理,為此將有機會帶動超低延遲光通訊需求。2023年秋季相關新聞資訊顯示,台積電已經積極籌組研發團隊,投入矽光子製程研發;同時也和潛在國際客戶如博通(Broadcom)與輝達(NVIDIA)開發基於矽光子技術的新產品,預計最快2025年進入量產階段。由此可見,此技術應用的未來潛力和商機。

 

資料來源:Maximize Market Research (2023),Silicon Photonics Market: Industry Analysis and Forecast (2023-2029)。

圖3  2023~2029年的矽光子市場預測

 

六、市場預測:目前市場相對較小,屬利基應用型晶片產品

據2022年Yole intelligence報告,2021年產值預估1.52億美元,2027年成長為9.72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約36%,目前矽光子主要市場是光通訊,佔數據通信光收發器市場20%以上。整體而言,相較其他晶片市場,目前矽光子晶片市場相對較小,屬於利基應用型晶片產品。2023年IDTechEx調查矽光子新創所屬產業中,資訊與通訊產業比例最高,接近半數;其次是農業應用和生物醫學應用;其他產業則有汽車、能源與環境、智慧城市與生活、智慧工廠等。

目前矽光子學主要市場是光通信,未來具有潛力的市場應用,依成長可能性排序分別為:資料收發中心收發器、光運算處理器、消費性醫療、共同封裝引擎、長距離收發器、光學連接、免疫分析、5G收發器、光學連接、光纖陀螺儀等。由上可見,數據中心有望佔據最大的市場份額,在大型數據中心和5G技術的需求推動下,受惠於矽光子技術,可實現更小型尺寸、更高頻寬和更高電源效率,預計未來幾年矽光子收發器的市場仍具有顯著的成長潛力。

 

資料來源:Yole intelligence, (2022), Silicon Photonics 2022 Report。

圖4  矽光子2021至2027年應用趨勢預測:Yole研究報告

 

七、小結:矽光子未來潛力與對臺灣的重要性

綜整上述,目前產業發展階段在於開發基礎化元件和開發元件階段,需要等元件整合後,才能進入規模化量產和製程階段,尚屬於早期開發階段。但由於矽光子與微電子電路本質上的差異與優勢,研究報告與市場調查認為將來市場會越來越大,即便現在的產值與產品數量有限。例如:目前NVIDIA、思科和高通等國際大廠已陸續投入矽光子領域。未來隨著光學元件的應用場景的增加,元件未來組數可能從上百個發展到上千個。因為客製化程度高,有一定產業進入難度,有利於整個產業的長久發展。而臺灣的發展契機在於臺灣CMOS製程半導體製程成熟,具備完整半導體產業鏈。建議國內相關部會未來可謹慎評估矽光子市場與應用的商機,持續觀察適合臺灣產業與廠商的市場機會點。

 

[1] 林銘偉(2018),矽晶‧電子:科技創新—矽光子積體電路,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晶片系統設計中心, 科技大觀園https://scitechvista.nat.gov.tw/Article/c000003/detail?ID=3ab13c01-79a2-46d3-a636-dbac52b4f940。

[2] 林銘偉(2019),CMOS矽光子技術發展與臺灣半導體研究中心矽光子服務平台,微系統暨奈米科技協會會刊41期,P15 - 19。

[3] 資料來源:Joris Van Campenhout (2023), 雲端/AI應用頻寬需求孔急 矽光子技術將成重中之重(2),新電子網站https://www.mem.com.tw/。

上一篇台灣消費者綠色消費行為調查
下一篇食品產業機器人國際發展重點及應...
熱門點閱
推薦閱讀
推薦新聞

若有任何問題,可使用下方檢索互動介面找解答,或是寫信到客服信箱。

itismembers@iii.org.tw

星期一~五
9:00-12:30/13: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