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淨零轉型的時代壓力,氫能作為減碳潛力,被寄予為下一代能源樞紐的厚望;然而,從研發成果邁向可持續商業化的途徑往往受阻於「死亡之谷」。這道鴻溝既來自技術端的高成本與工程化不確定性,也源於產業端需求未成熟、資本回收期過長的結構性風險。為解決此一困局,「氫谷」在特定區域內整合制氫、儲運與多元應用的生態體系,被視為可能的中介與加速器,透過示範場域與在地需求牽引,嘗試把創新從實驗室推向真實場景,再從場景擴展至市場。本文以波蘭 Eastern Wielkopolska為例,檢視氫谷模式是否真能成為跨越技術死亡之谷的解方,並評估其在商業化死亡之谷前的潛能與侷限。
一、發展氫谷模式
二、氫谷如何邁出「死亡之谷」
三、波蘭Eastern Wielkopolska「氫谷」案例
四、結論
圖1 氫谷概念
圖2 死亡之谷概念圖
圖3 Konin城市的氫能巴士
表1 氫谷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