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軌道車輛產業發展環境分析」研究計畫之要點如下:
一、軌道車輛之定位,將闡述產業簡史、產品定義(狹義及廣義),其經濟效益及決定國家競爭力之重要性。尤其是在進入廿一世紀之際,歐日各先進國家紛紛大力建設其國內軌道運
輸網及推動「歐亞鐵路網」等跨國聯網計畫,未來的龐大商機中,我國業界及研究機構應採取適當之策略及作為。
二、世界各先進國家,以G7為例,加上中國大陸,全都已建立軌道專業研究所及軌道工業多年,並自百餘年前陸續興建產業鐵路、城際鐵路、地下鐵、高速鐵路、捷運、輕鐵等,以
形成綿密的客運及貨運鐵路網,並藉此維持其國家競爭力及環境品質,尤其德國、瑞士、日本最為明顯。我國若無法洞悉此現象,久年塞車的鉅大「負效益」將使我國在廿一世紀失去
競爭優勢,更遑論成為亞太營運中心。
三、我國政府已頒佈「獎勵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條例」,並自南北高速鐵路興建案以來,積極推動採用專案融資(BOT/BOO等)方式,其金額通常以百億或千億元計,其中蘊涵之
商機極大。目前行政院積極推動之多個軌道系統BOT案值得持續觀察及探究。
四、分析我國產業發展現況,在政府以「工業合作」額度之協助下,業者已逐漸提升技術能力,獲得訂單。120餘家業者已組成「中華軌道車輛工業發展協會」包括東元、太電、中
鋼、台塑重工、漢翔、台翔、中船、六和、神通等各類公司。
五、未來的展望將可以是一片美好,但前題是先期的準備工作及人才的培養等須儘早落實。本報告中提出了具體之結論與建議,期能使產、官、研各界經「策略性思考」以建立共識,
積極投入資源,努力開拓出軌道車輛及周邊諸次系統此一具「策略性意義及效益」之系統整合產業,急追先進各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