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1988 年以來由於含食物纖維的所謂「機能性飲料」被引入了市場,繼而吸引許多廠商競相投入製造,銷量大幅增加,機能性飲料很快就成為飲料市場中受矚目的主力產品之一。產品種類雖然繁多,但依添加之主要機能性原料可大略分為食物纖維類、寡糖類、維生素類、礦物質類及β-胡蘿蔔素類等飲料。由於國內這類產品多跟隨日本流行的模式,因此,特別於本報告中略述日本機能性飲料之市場概況及日本政府輔導之措施,並多處引用日本的數據來比較我們台灣的情況。
在競爭激烈的飲料市場下,機能性飲料產品一起一落,品牌常多至 30 多種,能穩定持續成長的品牌不多。 至今市場規模仍很小, 1994 年之銷售量約有 4.68萬公噸,僅佔總非酒精性飲料之 2.8 %,其中以寡糖飲料約佔半數。 因產品單位價高,銷售值佔有率有 6.7 %,遠高於銷售量之佔有率。 產品市場之特性是:靠大量廣告促銷,類似產品多,內容物標示不明,多以小容量,玻璃瓶裝之高價位區隔市場,消費者都局限於青少年齡群。
為瞭解這類產品之市場消費行為,本研究針對北部地區之消費者做問卷調查,分析產品使用頻率,購買地點,選擇產品之依據,使用之理由,對產品容量大小及包裝種類之傾向,及不購買之理由等,調查結果在本報告有詳細分析。
關於產品之機能性效用,雖然理論尚有待證餘地,一般較受肯定的有:膳食纖維能幫助消化, 降低膽固醇及減肥作用。 寡糖能夠增加腸內之有益菌雙歧桿菌(bifidobacteria 或稱 bifidus )之作用,預防腸癌,防止蛀牙,可做糖尿病患及減肥用之甜味劑等。另外,β-胡蘿蔔素可以在人體腸壁內轉換成維他命 A,具有抗氧化作用及抵抗人體內自由基之破壞作用,鈣能強化骨骼。
產品之成本分析上, 以包裝成本約佔 35-40 %為最大, 而原料成本僅佔10-12 %。產品售價一般介於 15-20 元之間,但纖維飲料則普遍介於 12-15 元之間。產品通路以便利商店為主,次為超級市場。電視廣告是主要促銷方法,廣告支出對銷售額之比率高於其他飲料之廣告比率。
就技術而言,國內原料開發技術缺乏,多數機能性原料皆由國外引入,國內只做調香,調味之作業。日本是機能性原料開發最先進之國,因此於本報告中也舉例略述日本乳果寡糖及酪蛋白分解物之製程。並且略提飲料製程中保存機能性成份效用之技術重點。
針對台灣在這項產品上發展之方向,應開發自己的機能性原料,建立可靠的檢驗制度及產品專利的保護,開創獨特產品及命名的本土化,調降價格並促使普及化,進而由政府及產業界共同推廣對機能性飲料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