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台灣資訊硬體產業發展在全球分工的角色定位,從1980年代初期很清礎地定位在代工生產,逐漸延伸到產品設計與生產管理,1990年代初期更開始大力投資跨足關鍵性零組件的生產,整個資訊產業的發展重心也由生產導向跨越到投資導向的階段,造就了自1992年起資訊工業快速成長的榮期,更擠身為全球第三大產品生產國;但不可諱言的是,產業發展仍然圍繞在生產主軸,跨入投資導向,目前為止所彰顯的效益衹是鞏固台灣在設計/生產活動上的競爭優勢。充份顯示台灣資訊硬體產業在全球價值鏈上,往高附加價值活動升級的腳步太慢,於是在1998年低價PC趨勢衝擊下,產業成長率創歷年來新低。
展望未來,台灣資訊硬體產業如何在低價化PC及PC市場成長日趨飽和的大環境趨勢下,仍能維持穩健成長,相信是資訊硬體產業相關的產官學研各界所應正視的最嚴肅課題。MIC對此議題的看法是必須做結構性的調整,也就是要重新定位台灣資訊硬體產業在全球分工的角色。整體產業的體質必須快速進行跳躍式的升級改變,將主要資源投入在高附加價值的產業活動。
MIC期望透過對台灣資訊硬體產業在產銷上表現,來積極面對此一改變。台灣資訊硬體產品包括桌上型個人電腦、筆記型個人電腦、主機板產業、監視器、數位影像產品及光儲存媒體等;除此之外,由於資訊硬體產品產業的發展趨勢也跟我國許多相關資訊電子產業的發展息息相關,從電容、電阻、連接器、印刷電路板、IC設計/製造,到電源供應器、機殼、光碟機、附加卡、數據機、SMT加工業等上、中游及平行產業,與我國資訊工業的發展有密切的關係。因此本報告將以我國重要資訊硬體產品產業做為研究的對象,深入剖析1999年這一年來資訊電腦產業的變化,並預測其未來發展,以期提供讀者提供面對未來挑戰時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