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已經屬於成熟期的製藥產業相較,生技產業是一個年輕的產業,製藥產業有150年以上的歷史,生技產業興起不到30年,就營業額規模來看,生技產業也是無法望其項背,因絶大部份的生技公司均在研發階段,有產品的公司不多,整個產業仍在虧損狀態,目前全球生技產業總營業額約與全球最大藥廠Pfizer相當。但以成長的力道來看,生技產業如同青壯年一般,已走過了青澀的成長期,充滿了活力及衝勁,未來十年在商場上的斬獲會年年高升,再經過二、三十年歲月的淬鍊,可望大展鴻圖,其所造成的經濟價值及對生活品質的貢獻均將超過其他產業。
生技產業於近十年受到全球矚目,尤其在2000年6月美國總統柯林頓與英國總理布萊爾共同宣布「人類基因體計畫」初稿完成時達到高峰,該計畫於2003年4月14日宣佈大功告成,開啟了一個與人類健康福祉習習相關的新紀元。回溯1953年美國生物學家華生(James Watson)與英國生物物理學家克里克(Francis Crick),於2月28日發現DNA具雙股螺旋的構造,在該年4月25日出刊的Nature雜誌上發表論文,從此啟動了一連串的研究發展,現代生物技術於焉興起,無論是醫藥、農業、食品、甚至環保及工業製程,都因之有著長足的進步,增進人類福祉良多。
根據Ernst & Young「Global Biotechnology Report 2004」指出,2003年全球有4,471家生技公司,員工人數為195,280人,共投入186.3億美元的研發經費,創造出465.5億美元的營業額。整體而言,生技產業因為研發期很長,目前仍是虧損的,2003年上市公司純損為45億美元,較前一年減少64.6%,因為生技產業不斷成長,有產品推出且賺錢的公司將會越來越多,整體產業也將會轉虧為盈。全球611家上市生技公司中,51%為美國上市生技公司,囊括全球77%的營收,再次蟬聯全球生技產業龍頭。
生技產業之募資於2000年達到高峰,肇因於基因體計畫解碼完成,及FDA核准上市的生技藥品呈倍數成長,該年投入全球生技產業的資金高達314億美元,為前一年的4.5倍,顯示出旺盛的成長力。但隨後兩、三年因全球股市不振,新藥上市延緩,生技股受挫程度更甚於大盤,面對艱困的歲月,生技公司以緊縮研究支出、裁減員工、撤換經營者,與大藥廠聯盟等方式來因應。2003年第二季後全球股市出現反彈局面,加上各項利多消息的激勵,生技公司在資金的募集上面對一個較為活絡的局面, 2004年的募資表現為自2000年來最好的一年,總募資金額達200億美元。鑒於全球生技產業的發展,2002年行政院核定「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將生物技術產業列為政府「兩兆雙星」的明日之星,政府投入預算於基因體醫學國家型計畫、農業生物技術國家型科技計畫及生技製藥國家型科技計畫,並設置生技園區,積極建立各項基盤建設。我國生技產業於近年萌芽成長,涵蓋領域很廣,包括生技醫藥、醫用檢測、農業生技、食品生技、特用化學品、環保生技及生技/醫藥服務公司等。目前我國生技產業雖尚未進入成長期,但無論在新藥或農業、食品生技方面,均已有具體的研發成果。
在我國生技醫藥投資方面,與國際趨勢一致,2004年的投資金額是十年來最高的一年。根據生技與醫藥推動小組的統計,我國在生技醫藥相關產業的投資金額穩定成長,2004年的投資金額為228億元新台幣,其金額為十年來最高。
著眼於全球的生技產業發展及對我國產業之影響,「生物技術產業年鑑2005」之撰寫架構將從全球、歐、美、日本、和崛起中的金磚四國之生技產業發展現況開始,再進入我國生技產業之推動及發展,對國內生技相關政策面、產業面、人才面和資金面等各面向進行探討;由於生技產業涵括領域很廣,本年鑑並將針對各領域之發展及我國產業現況進行評析。此外,對於有意轉型或投資生技產業者來說,全球及我國投資趨勢及經營現況也是不可忽視之重要課題,在本書中有深入的研究與說明,該章節中亦將介紹全球前十大生技公司及我國具代表性的生技公司,以為企業經營的參考。
生技產業自1980年代於美國崛起以來,其應用面以生技製藥為主流,不僅創造的產值最高,也吸引了最多的資金挹注,故2005年年鑑之技術論壇將以生技醫藥為主軸,探討其於研發、製程及生產上的最新技術動向。在產業論壇方面,則是就我國生技產業發展之方向、生技公司之經營模式、技術授權、進入國際資金市場策略等議題多方探討。
「生物技術產業年鑑2005」符合資訊的時效性、前瞻性及專業性,期使讀者能立足台灣,掌握全球生物科技的發展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