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使得區域產業分工體系的建構更為明顯,亞洲自1960年代日本企業開始對外投資,區域的產業價值鏈便逐漸建構起來,近二十年來,隨著許多新興國家的發展與嵌入,亞洲地區的產業價值鏈不斷地深化與細緻化,區域間的貿易比重也因而日益增加,區域間的合作持續擴大,但經濟體間彼此的競爭壓力也在加大。
1990年代全球興起一股自由貿易區簽定之風潮,區域國家藉由關稅壁壘、投資障礙的排除或產品規格標準的共同制定等等,使得各類型資源流向比較利益之地區,對內不僅可以確立區域內的產業分工模式,對外則可擴張貿易版圖,強化競爭力。2001年中國大陸加入WTO後,倡議東協-中國自由貿易協定,才使得多數亞洲國家重視相關議題,並競逐自由貿易協定的協商與簽定,不同的自由貿易區多數在未來的6~15年間逐步實現。
相較於全球其他區域,亞洲在區域產業價值鏈的建構上已相當深化,特別是東亞地區。近十餘年中國大陸的嵌入與快速發展,使得價值鏈深化的腳步更為快速,產業分工更為細緻,也催促著每一個經濟體的產業結構提升,未來隨著各類自由貿易協定的生效,東亞區域的產業價值鏈將會產生另一波快速的變動,各經濟體間的合作與競爭將更形劇烈,因此,本文研究重心將置於東亞區域,欲藉由東亞區域發展的現況與未來區域合作的趨勢,探討區域內主要經濟體的潛力,以及產業在東亞地區未來可能的投資佈局。
本研究第一篇將介紹全球自由貿易協定的發展與東亞FTA發展現況;第二篇將分析東亞近十餘年來,區域內貿易的增長和產業價值鏈變動。主要分析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期至2003年,東亞的日本、香港、新加坡、台灣、南韓、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印尼、越南和中國大陸等國對東亞區域的貿易情形,並藉由區域內零組件貿易之變動,試圖分析近十餘年來,東亞地區的產業價鏈的變遷情形;第三篇則依據對外投資的不同屬性與取向,選擇四種投資類型,針對東亞地區不同經濟體進行投資環境的比較,並以成衣業、紡織業、電子產品、汽車業等四個產業做為案例,分析其在東亞地區之對外投資的動向。
本研究所選擇之四種投資取向分別為:(一)重視低廉勞工成本的勞力密集導向;(二)重視產業群聚和廉價勞工的科技勞力密集導向;(三)重視市場變動與成長的市場機會導向;(四)著重新興技術服務業、未來智慧型生活之新興ICT應用產業等科技服務∕應用導向。而所評比的投資環境包括上述東亞十一個國家,不過,中國大陸因地理範圍廣大、各區域發展有其特色,發展程度也有所差距,為確實反應實際狀況,本研究將中國大陸沿海分成東三省、山東半島、京津迴廊、長江三角洲、福建省、珠江三角洲等六個區域,與其他東亞國家共十六個經濟體一併進行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