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鬆症(osteoporosis)是一種進行性骨骼疾病,其特徵為骨密度降低和骨組織微結構改變。骨質疏鬆症所引起之骨折,最常發生於脊椎骨、股骨和橈骨,嚴重影響患者及其家人的生活品質。骨質疏鬆症是全世界主要的公共健康議題,全世界約2億婦女發生骨質疏鬆症。在美國,50歲以上的人約有4,400萬面臨骨質疏鬆或相關疾病的威脅,其中1,000萬人發生骨質疏鬆症,另外3,400萬出現骨量偏低情況,形成此一族群的重大建康課題。50歲以上的女性,每兩位當中即有一位曾發生過骨質疏鬆症的相關骨折,男性則為四分之一。
依據WHO對骨質疏鬆症(osteoporosis)之診斷標準:若BMD值高於-1個標準差(T值大於-1)為正常之骨質密度;當BMD介於-1和-2.5個標準差之間(T值介於-1和-2.5之間),稱為骨質缺乏(osteopenia);若體內任何一處骨骼之骨質密度( bone mineraldensity, BMD)低於二十歲年輕婦女平均值之-2.5個標準差(T值小於-2.5),即可診斷為骨質疏鬆症。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5年國民健康訪問暨藥物濫用調查』研究:35歲以上國人「自述經醫師診斷為骨質疏鬆症」的盛行率為10.44%,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