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在國內產業發展的觀察與研究上,焦點多半集中在產業的「產值」上,但這項指標卻並未必能確實表達該項產業對我國經濟成長所帶來的貢獻與影響。因此從產業附加價值的概念切入產業發展的分析,不但能更切合我國總體產業經濟發展的狀況,且有助於提昇產業資源分配政策上的判斷深度。
近年來國內製造業的附加價值率大幅下滑,尤其以資訊電子業近年下降更為明顯。探究其原因,首先於產品價格下跌上,面臨韓國、日本垂直整合的競爭壓力以及廠商競相投入同一產業,造成惡性競爭。因此應加強設計與研發、延伸產業價值鏈、鼓勵購併、建立品牌與通路、人才的培育延攬。其次於中間投入價格上漲下,進口設備、零件、原料比重居高不下且單價不易下降以及委外加工或海外生產比重上升,應推動設備與零組件國產化、延伸價值鏈以減少產業外移所造成的衝擊。
我國服務業的探討上,其具備相當高的營業利益,但卻是因國內市場競爭程度不足所導致的超額利潤。部分服務業市場亦可能因過度管制而降低了競爭壓力,使得既有企業享有較高的超額利潤。促進我國服務部門的國際化與創造一個便於業內,或跨業、跨國生產資源組合的環境將是我國服務業加速成長的關鍵。
最後在觀念上要釐清的是:即使附加價值指標自然的提高是好事,把它當成政策目標來特意提高卻可能是壞事。我們該追求的是要使同樣的生產要素能產生更多附加價值。這才是高附加價值真正合理的定義。這個合理的定義卻只能當成大家努力的方向,而不能當做政策獎勵的指標,因為每個產品甚至每個廠商的數據指標都不相同而難以比較。
基於此,廠商自己會為了本身的利益去努力提高附加價值。政府要做的應是提供廠商更容易提升附加價值的環境。另外,能提高附加價值的組合通常須引進一些原來沒有的因素,這些新因素或許在分量和成本上的比例不大,但卻可大幅改變產品的特質和附加價值。政府要提供資訊讓企業更清楚認識這些關鍵因素,要鼓勵企業多做跨業交流以促成結合不同產業資源與技術的新產品。要讓企業容易得到他所要各種新增因素,要讓各種因素容易重新組合,提供包括自由的勞動市場、靈活的土地政策、多元自由化的金融市場,以及合理的企業併購與退出制度等。另外,提供新產品以滿足人民潛在需求也可提高同量要素的附加價值,而這當中包括創造新產品,以及廢除阻礙供需發展的法令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