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政府將「運動休閒服務業」列入「產業高值化計畫」重點之一,經建會並於「觀光及運動休閒服務業發展綱領與行動方案」中訂定運動人口於2007年倍增、其後每年續增50萬人,俾形成關聯產業網路之目標。目前國內15歲以上人口,曾利用休閒時間從事運動者雖有1,222.2萬人(佔15歲以上人口之72.2%),但規律性的「運動人口」卻不到1/3。除顯示國內運動風氣仍待進一步推廣外,也代表運動產業具備極大的成長空間。
台灣內需市場有限,雖然擁有完整的紡織業供應鏈,但供應商多不願意接受小量訂單,一般通路的經營也因為百貨公司的密集出現而難以持續。然而也由於市場規模小,聚焦的產品如專業運動休閒服飾得以脫穎而出。早期戶外休閒用品多屬專業玩家級,以背包、帳篷、機能性服裝為主,功能與設計感較差。10年前開始,戶外休閒的觀念逐漸成熟,加上休旅車成為風尚,使得戶外休閒用品的目標市場從專業人士進入一般家庭。
中國大陸為全球運動休閒服飾主要OEM國家,Nike、adidas全球銷售的產品中,約65%在中國大陸生產。看好中國大陸市場潛力,2005年擁有30多年歷史的德國慕尼黑體育用品展覽會(ISPO)首度移師上海舉辦「亞洲國際品牌體育用品及運動時尚博覽會」(ISPO China)。2008年備受矚目的北京奧運,更使得國際主要運動服飾品牌如Nike、adidas、Reebok、Converse、PUMA等紛紛搶佔中國大陸市場。
本研究除介紹全球運動休閒紡織品市場及技術發展趨勢外,並分析台灣及中國大陸運動休閒紡織品品牌營運模式,供國內業者發展品牌或進軍中國大陸市場參考。與鄰近南韓、日本等國相較,台灣戶外活動仍以登山為主,種類有限,因此經營市場應該從消費者需求著手。如針對台灣消費者喜歡一衣多用的產品,設計運動前、運動中、運動後的衣服。而現代都會女性經濟獨立,瑜珈、高爾夫球成為另一種時尚流行的娛樂,部分空巢族的居家女性甚至藉此重拾社交生活,熟女消費習慣的轉變也增加了運動休閒紡織品市場的發展潛力。面對M型社會的來臨,業者的解決之道是強調產品與實際生活的關連性,取得消費者「認同」才是品牌延續的關鍵。
目前中國大陸國內運動休閒紡織品品牌已朝向國際化發展,過去台灣業者自詡的研發能力正面臨挑戰。在看好內需市場潛力下,中國大陸一級城市成為國際品牌的兵家必爭之地,設置旗艦店以提升品牌形象固然重要,但擁有廣大消費族群的二、三級城市佔據超過50%的市場,更值得台灣業者掌握。由於中國大陸市場區域差異性高,適度的區域團隊及分區策略是克服差異的關鍵。有心進軍的台灣業者應深入了解當地市場供需落差,掌握台灣經驗並切入利基客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