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延伸去年提出的產業附加價值影響因素之理論內容,發展出企業面、產業面乃至國家面三個層面之產業附加價值影響因素,分別探討各層面的競爭力來源,以便找出最具關鍵的影響因素,從而建立起具代表性的指標,以觀看台灣各產業近來的表現概況,以及台灣與其他主要國家的經濟表現之差異所在。以下依序論述各層面的理論基礎,以及由此發展而出的競爭力要件與指標內容:
1. 企業面:由產業附加價值理論所發展而出的競爭力要件,分別為:「市場定位與競爭策略之決策是否明智、正確?」以及「資源的選擇與整合是否據成效?」。再者由競爭力要件出發,本文結合產業中眾多商業模式,提出各業別的「產值成長率」與「利潤率」作為上述兩項競爭力要件的指標內容。在產業成長率中,就製造業細項產業中,經物價調整後的產值成長率,以電子零組件製造業之成長率最高,顯示此產業的市場定位與競爭策略極為明智與正確,為極具競爭力的產業。而服務業細項產業,以零售及批發業的表現最好。另外在利潤率中,製造業以化學材料與電子零組件製造業,其利潤率之增長幅度居各產業之冠,說明上述這些產業雖然成本隨著收入同步增長,但成本增長的幅度遠低於收入的增長幅度,顯示其資源選擇與整合具有成效。而服務業中以零售及批發業在成本的控管上表現較佳。
2. 產業面:以產業組織的理論作為分析的切入點,本研究以「垂直分工」、「上下游供應關係」以及「同業間的競爭」作為產業面的競爭力要件。由此發展而出的指標內容為「國際分工程度」,並依製造業與服務業的特性,分別輔以「出口比例」與「國際投資比例」兩項指標,補足主要指標的不足。而在國際分工程度中,金屬基本工業、化學材料業與電子零組件業之垂直分工程度皆有0.25以上,顯示出於國際專業分工鏈,台灣的這些產業有著極為關鍵的角色,說明其競爭力領先於其他產業。輔助指標中,在製造業方面,紡織業,成衣、服飾品及其他紡織製品業與精密、光學、醫療器材及鐘錶業之出口比例近5年來大致都有70%以上;服務業中的金融保險業、運輸倉儲通信業的國際投資比例高於其他服務產業,約略在50%以上,顯示出其國際化程度較高。
3. 國家面:本研究參考競爭力文獻,提出七個面向作為國家面的競爭力要件,分別為:「創新體系」、「金融市場」、「基礎設施」、「法規」、「政府行政效率」、「生活品質」與「所得水準」,並分別就知識經濟體與開發中國家進行各面向各項指標的跨國比較。主要發現為:
(1) 知識經濟體:以瑞典、芬蘭等國家在各面向的指標表現較佳,尤其在創新體系、基礎設施與法規的各項指標。此外亞洲地區的新加坡,整體來看亦有不錯的表現,尤其表現在金融市場、法規與生活品質等面向。就台灣而言,僅在創新體系中的研發人力密度、專利被核准數目,金融市場中的股票市場規模、整體銀行資產佔GDP比,基礎設施中的電話線申請人數,與生活品質中的高等教育入學率表現較佳;而表現較差的指標為:創新體系中學術產出的相關指標,專利權稅與執照費用收入,以及政府行政效率之開設新公司所需的天數。
(2) 開發中國家:以新興歐洲體的愛沙尼亞、捷克、匈牙利、立陶宛、斯洛伐克與克羅埃西亞領先於其他開發中國家,尤其表現在創新體系、基礎設施、法規、政府行政效率、生活品質與所得水準等面向,但唯獨在金融市場表現不夠出色,而此面向中則以亞洲新興國家的表現較為亮眼,如:中國大陸、馬來西亞、泰國與印度。
對於產業附加價值影響因素的相關指標建置,本研究利用大量且眾多的各國與各產業的統計數據,將之運用至實証模型中,主要發現:就國家層級的實證結果顯示出: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國家影響其附加價值的關鍵因素不盡相同,創新體系中的研發投入與學術品質對於知識經濟體與開發中國家的人均所得皆有正向的影響,此外在知識經濟體中,代表人力供應品質的高等教育入學率與知識經濟發展極度相關的智慧財產權更是影響著知識經濟體國家人均所得的提升,這些指標對於國家競爭力有足夠的影響力;另外就台灣製造業細項產業的實證結果來看,同樣地研發支出、資訊軟硬體設備投入、外人直接投資對產業附加價值存在著正向影響,除了外人直接投資外,其餘變數相互印證國家面的實證結果。因此本研究提出在不同層面中,影響產業的附加價值有著相同與差異的因素,以此作為指標系統建置的重要參考,對於未來研究而言,將可進一步延伸出更形完整的指標系統,以作為評比各國與各產業表現的建置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