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現況
1.市場:2005年台灣粗鋼產量為1,857萬公噸,粗鋼自給率約72.2%,其中高爐生產佔53%,電弧爐生產佔47%。台灣粗鋼產量佔全全球總產量1.7%,全球排名第13位。
2.廠商:國內粗鋼廠商數19家,其中高爐僅中鋼1家,電爐18家,平均員工數,高爐8,621 人,電爐平均約463人,廠商主要集中在高雄縣市約佔5成。
二、展望
1.產業前瞻
•國內:根據台灣地區鋼品需求預測,長期來看國內粗鋼表面消費量仍將維持低度成長趨勢,2006年至2010年粗鋼年平均成長率為2.0%。
•國外:根據IISI發表的《短期展望報告》表示,2006年全球鋼鐵表面消費量將比2005年增加7.3%,約為10.87億公噸;而2007年將比2006年增加5.8%,為11.5億公噸左右。另外中國2006年鋼鐵表面消費量將比2005年增加13%,約為3.56億公噸。
三、競爭分析
1.優勢
•普通鋼與特殊鋼雙軌並行發展。
•鋼鐵產業分工細密,上中下游體系完整,基礎與周邊設施健全。
•製程精進合理化水準高,產能具經濟規模,產品品質已具國際水準,及製造成本優勢。
•高爐計畫投入,粗鋼缺口緩解。
2.劣勢
•鋼鐵原料及半成品仰賴進口,但下游半 成品卻供過於求,須賴出口去化。
•研發經費投入及技術人才培育不足。
•國內鋼鐵經營環境嚴峻(環評、勞工缺乏、土地取得、深水港開發等)。
•資訊電子業排擠,年輕優秀人力難得。
3.機會
•鋼價上揚提升獲利,經營體質改善。
•與國內外鋼廠聯盟共創商機。
•大陸內需擴大有利出口及前往投資。
•全球鋼鐵表面消費量持續成長,亞洲為消費重鎮。
4.威脅
•原物料短缺價格上漲影響獲利。
•國際大廠整併聯盟,全球競爭加劇。
•大陸鋼廠產能開出,市場競爭激烈。
•各國反傾銷政策保護。
•我國鋼鐵進口關稅為零。
四、策略建議
•區域市場聯盟合作,以利競爭。
•前往中國大陸設廠,掌握市場優勢。
•與傳統產業結盟,協助根留台灣,繁榮國內鋼市。
•強化反傾銷衝突協調機制。
•吸引優秀人才投入,提高研發經費,加強研發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