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衛生署於『健康照護』的定義中指出,健康照護是指:「以延緩老化、活化機能、與身心照護為主。」簡單的說,『健康照護』是涵括『身體』(延緩老化、活化機能)與『心理』(身心照護)層面;健康照護除了追求身體的健康,亦要注意心理上的健全。
透過文獻探討,由於35~55歲女性在身體(停經、惡性腫瘤、高膽固醇與高血糖等慢性病的發病高峰都在35~55歲)與心理(註:台灣女性發生的憂鬱症的機會是男性的2~3倍,平均發作年齡為44歲,而女性則集中在35歲與更年期)狀況出現問題的成長率屬於高峰,屬於需要關注的族群,因此本研究之目標族群設定在這一群人。
本研究利用焦點團體法了解目標族群(35~55歲女性)之初步想法之後,將關鍵因素納入量化問卷,並進行大規模之問卷調查;再將問卷調查結果分析出重要需求因子,藉以發展出關鍵情境,也就是在這個階段,確認『健康服務中心』與『快樂養生村』為目標族群需求最高且願意付費的方向。本研究將問卷調查中,選定在生活型態與健康態度都朝向正面的族群(佔64%),根據她們的特性(例如重視家人、朋友關係、重視飲食等),初步設定情境之後,再利用焦點團體法再補強、修正情境的細節,以再貼切該族群之消費者需求端之健康照護服務情境;最後,再利用專家座談會,由『技術面』、『環境面』與『技術面』評估此種健康照護服務情境在技術上或經營面上是否可行。
『健康服務中心』最後的結果顯示,將朝三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時,因為”全家人健康規劃(健康檢查、健康講座、健康食品)”這個服務是該目標族群願意付費的項目,因此此健康服務中心可以以這個項目為主軸,再選擇性搭配「定期告知該年齡層之健康資訊」、「病友聯絡網路」與「利用網路/簡訊/電話,對病人/家屬簡單說明病情或檢查結果」,可提高目標族群加入服務的意願;第一階段約1~3年內可完成。第二階段,待電子病例網路化真正完成之後,再推出「網路咨詢服務(2名以上醫師建議)」、「全家人健康記錄查詢(含檢查記錄、住院記錄等)」與「生病時的醫生建議(2名以上醫師建議)」,強化第一階段的服務內容之外,更可以深化與目標族群之連結;此階段最重要的步驟就是電子病例需網路化,估計約需3~5年會有初步成果。至於第三階段,主要的功能為「住院手續辦理(病床/主治醫師的聯繫)」與「24小時緊急服務(專人緊急處置)」,但礙於人力與財力問題,實現的機率較低,但若此服務可以真正被落實,對於整個服務的吸引程度將大幅提高。
『快樂養生村(在地老化型)』服務,因結合相關科技,將可豐富老人在生活上的活動與提高便利性,若身體健康較需要照顧,則可再申請內政部社會司的老人福利法中的居家服務。而本研究所提出的『快樂養生村(在地老化型)』服務,將可以就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的項目包括1. 視訊(功能含求救、與家人/朋友面對面聊天、購物、防盜、監視家庭內狀況),2. 飲食(功能含更新菜單、根據不同的年齡與身體狀況建議食譜),3. 學習(功能含打麻將、老歌教學、卡拉ok、花藝、烹飪、瑜珈、語文、金融、理財),4. 休閒(功能含建議休閒地點、路線、天氣、住宿、美食、告知活動時間、訂票);只要軟體設計得當,使用性佳,此階段1~5年內可以完成。第二階段則需國內RFID環境完善之後,才有可能實現,因此需要5年以上才可能完成,主要項目為飲食(功能含告知/提醒食品熱量、告知/提醒營養素與顯示快過期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