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產業的產品用於人類疾病的預防、診斷、治療、及復健等,與人體的生命健康息息相關,是重要的民生必需工業;其發展也象徵一個國家的進步程度,國民所得愈高的國家,醫藥產業益顯發達,如美、歐、日等便是典型的例子。
醫藥產業的形成,可回溯至兩個源頭,一為十九世紀中,藥劑師開始販售嗎啡、奎寧及番木鱉鹼等類藥物;一為1880年起,染料或化學公司開始建立研究室,進行其產品的醫學應用研究。
製藥產業經過了百年來的蓬勃發展,2006年全球藥品市場達6,430億美元,預估未來五年藥品市場將以5~8﹪的速度成長,維持穩定中發展的態勢。美、歐、日等先進國家的製藥產業發展,除了創造經濟效益,在全球市場中也一直維持三雄鼎力的局面。但近年來,隨著新興市場的經濟起飛,其在全球藥品市場的成長中也逐漸扮演重要角色,如:印度、韓國、新加坡、愛爾蘭及中國大陸等國,莫不積極投入並推動製藥產業的發展。
我國製藥產業的發展,受限於內需市場的規模太小、研發產業化能量待累積,與產業先進國家相比,仍處於產業成長初期,缺乏創新及國際競爭力。不過,近年來,在政府的大力推動,及企業的辛勤耕耘下,研發能量逐漸累積、擴散,已有部份成果的展現,其中不乏深受國際大廠肯定的產品出線,也為我國製藥產業進軍國際,帶來曙光。
亞太地區的製藥產業近年來在生技及醫藥市場的全球化、基盤建設逐步完善、人力素質、智財權保護改善、及大量的研發投注下,造就該區域的製藥產業成長快速,根據IMS的統計資料顯示,2006年亞太藥品市場約750億美元,近五年(2002~2006年)的複合成長率達9%以上,優於全球成長率6~8%。
製藥產業除歐、美、日等先進國家已創造出經濟效益外,亞太國家也都已積極投入並推展製藥產業,近年來,亞洲地區的製藥市場成長率優於全球整體表現,而亞洲各國的表現上又以中國大陸、印度表現最好,韓國也緊追在後,而新加坡及愛爾蘭各是亞太及歐洲重要的入口,及國際藥廠的製造重鎮。因此本研究擇定在亞太地區中各具特色的新加坡、韓國、印度、中國大陸,以及歐洲的愛爾蘭這五個具代表性的國家,於第三章~第七章針對各國製藥產業在「產業發展歷程」、「產業概況」、「政策工具」、「環境建構」、「企業策略」五構面進行分析,最後以評量方式統合各國分析資料,並提出各國產業發展關鍵要素,進而藉由各國的發展策略,針對我國製藥產業的未來發展提出建議。
印度製藥產業的成功使製藥產業成為印度產業發展的典範,綜合分析印度製藥產業的發展策略,可歸類出其產業發展要素在於:(1)政策引導得宜;(2)發揮階段式優勢;(3)掌握市場發展契機;(4)本土企業研發及行銷策略施行得宜。
南韓近年來藥品市場規模逐年擴大,製藥產業在政府積極推動下也生機蓬勃,檢視南韓各項構面的發展,研究發現南韓的產業發展要素為:(1)改善專利與金融等法規,使產業發展環境穩定;(2)積極從事創新研發,以提升產業價值;(3)政府積極推動產業,民間投資熱絡。
新加坡雖然因本國先天的限制,加上內需市場小、本土廠商競爭力低,但新加坡政府以多項誘因吸引國際企業來新加坡建立生產、研發基地、營運中心,反倒使製藥產業成為新加坡重點帶動經濟成長的產業之一。經研究分析,其產業發展要素包含:(1)產品、市場、本土廠商成長潛力不足;(2)藉由大量優惠鼓勵措施,吸引外資進駐;(3)大力推行國際合作。
愛爾蘭為歐洲著名的藥品出口大國,且其位於歐美的中樞位置及相關的法規、金融環境和人才也都吸引許多跨國製藥公司將歐洲製藥中心設於愛爾蘭;但展望未來,其內需成長有限及創新不足的問題,將會迫使愛爾蘭面對全球製藥產業的競爭;愛爾蘭的產業發展要素主要為:(1)擁有龐大的歐盟市場做為後盾;(2)重視教育,培養高素質人才;(3)興建基礎建設及優惠措施以吸引外資投資設廠。
中國大陸的藥品市場是全球成長最為快速的區域之一,主要是歸功於龐大的內需市場;雖然其醫藥產業成長快速,然而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中國大陸本身長期積累的結構性不合理、創新能力弱、環保治理不善、資源浪費嚴重等問題日益突出,目前中國大陸的醫藥產業正進入政策調整的高峰期,未來面臨全球化的衝擊與跨國藥廠的競爭將日趨激烈,中國大陸製藥產業的發展將產生重大的變化。分析中國大陸的製藥產業發展要素主要為:(1)政府大力支持,由政策引導產業發展;(2)善用低成本、高人口的優勢;(3)逐步改善法規以求與國際接軌;(4)利用外資資源,發展本土製藥產業。
我國的製藥產業發展至今,因市場架構的改變、政府管制措施的變動、及往後數年藥品市場的變化,加之新藥研發能力薄弱、國際行銷經驗不足、國內市場小、競爭激烈、廠商獲利壓縮等現況,仍有許多可改善之處;本研究藉由上述五國之製藥產業發展策略可借鏡之處,為我國製藥產業之未來發展,提出幾項建議:(1)健全相關政策/法規;(2)積極培養、延攬人才;(3)鼓勵業界投入研發,創新價值;(4)促進產業整合,集中資源;(5)加強國際市場開拓,合作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