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度智慧手持裝置在印度總體行動裝置占比有機會在2017年突破50%,成長率雖然減緩,但依照印度人口成長的速度以及智慧手持裝置滲透的比例提高,仍會呈現相當好的市場機會。
• 印度製造以在地生產之關稅優惠,培植國內智慧手持裝置的生產優勢與能量,短期仍以進口SKD零件而赴印組裝測試之模式為主,後續將持續增加貿易限制,逐步延伸至上游零組件供應,構築完整手機產業鏈。
• 印度電信商眾多,造成手機產品規格不易標準化,需耗費較多心力與各電信商配合開拓市場。同時,整體行動電信市場以預付為主,鮮少為月租型態,因而對手機祭以補貼策略帶來的影響力不大,難以掌握並引導消費需求。
• 印度手機銷售通路以實體店鋪為主,以電子專賣店型態之通路為大宗,其次為線上之電商通路,雖2015年電商通路銷售的手機比重僅佔14.7%,主要集中於居住城市的消費者,然預期隨下世代網路的布建,將有助於帶動線上銷售通路的成長。
印度智慧型手機主要品牌產品定位區隔顯明,本土品牌主打低價與通路戰,銷售市場廣布至2、3級城市;國際品牌提供品質與安全性高的產品及服務,多集中於中階產品;中國大陸品牌則以高性價比、產品多樣化逐步分食市場。
• 現行因通訊與道路基礎建設的不足,較難見車載強勁的需求,卻是未來隨著印度下世代網路興起與路網鋪設,而有機會在消費者意識成熟後,擴大到整個車用市場。
• 短期:針對智慧型手機產品初期進入印度的競爭主軸,在於各大品牌在品質/客製化、通路的掌握、行銷策略,與售後服務等方向創造產品的差異化與成本優勢。
• 中長期:從產業鏈發展脈絡需加強上游零件資源的掌握,建立完整產業鏈外,有鑑於未來智慧手持產品的市場趨勢,逐漸取決於品牌廠商培植的生態圈多元性,尤其印度已具備軟體開發的能量,更有助於加速在應用服務平台的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