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目錄=====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 研究架構
第三節 研究方法
第四節 研究限制
第二章 平面電視規格與市場
第一節 規格要求
第二節 市場與成本
第三節 廠商動態
第四節 生產線及製程發展趨勢
第三章 TFT-LCD材料與製程發展趨勢
第一節 亮度之因應方式
第二節 對比之因應方式
第三節 色彩飽和度之因應方式
第四節 視角之因應方式
第五節 反應時間之因應方式
第六節 成本之因應方式
第七節 環保之因應方式
第四章 其他顯示器
第一節 PDP(電漿顯示器)
第二節 SED(表面傳導電子發射顯示器)
第三節 OLED(有機電激發光顯示器)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第二節 建議
=====圖目錄=====
圖1-1 研究架構
圖2-1 對比高低示意
圖2-2 CIE色度圖
圖2-3 反應時間慢造成畫面模糊
圖2-4 全球直視型電視市場成長推估
圖2-5 全球電視市場推估
圖2-6 全球電視之技術分比例
圖2-7 15吋監視器用與30吋電視用TFT-LCD面板材料成本結構
圖2-8 Sharp展示之65吋液晶電視
圖2-9 傳統CELL製法(左)與ODF製法(右)
圖3-1 側光式與直下式背光模組
圖3-2 大尺寸電視用背光模組結構
圖3-3 CCFL發展趨勢
圖3-4 BEF於背光模組的結構圖
圖3-5 EFⅡ的結構圖
圖3-6 RBEF的結構圖
圖3-7 DBEF的示意圖
圖3-8 PLANONR光源主體結構
圖3-9 PLANONR結構
圖3-10 PLANONR電力佈線
圖3-11 彩色濾光片之黑色矩陣設計與電路
圖3-12 以Over Coating增加開口率
圖3-13 彩色濾光片造成之漏光示意圖
圖3-14 第一款使用LED背光模組的量產LCD-TV
圖3-15 LUMILEDS的LED背光模組結構
圖3-16 QUALIA005之CIE色度圖
圖3-17 MVA之液晶顯示器結構與運作
圖3-18 IPS之液晶顯示器結構與運作
圖3-19 ver Drive之訊號與光的反應狀況
圖3-20 Over Drive的表現
圖3-21 Scan Backlight
圖3-22 Impulse Method
圖3-23 傳統液晶灌注方式與ODF製程
圖3-24 刷磨旋轉配向法
圖4-1 電漿顯示器結構
圖4-2 PDP性能發展趨勢
圖4-3 PIONEER的Waffle結構
圖4-4 TERES的電路
圖4-5 CANON與Toshiba展出之SED
圖4-6 CRT與SED
圖4-7 SED結構
圖4-8 LG發表之20.1吋LTPS AM OLED
圖4-9 三星電子發表之21吋AM OLED
圖4-10 Seiko Epson用噴印製程製作40” PLED
=====表目錄=====
表2-1 各應用對TFT-LCD面板規格要求
表2-2 日立推出之TV用面板產品
表2-3 三星23吋上以之TV應用面板產品
表2-4 L.G. Philips推出之TV用面板產品
表2-5 友達推出之TV用面板產品
表2-6 奇美電子推出之TV用面板產品
表2-7 華映推出之TV用面板產品
表2-8 瀚宇彩晶推出之TV用面板產品
表2-9 廣輝推出之TV用面板產品
表2-10 面取數與面積利用率
表2-11 各公司五代線以上之生產佈局
表3-1 各尺寸面板CCFL使用數
表3-2 20.1吋FLL與其他背光模組比較
表3-3 各種金屬之電阻值
表3-4 銅製程與一般金屬製程比較
表3-5 細顆粒顏料與對比之關係
表3-6 LED應用於平面顯示背光源之優劣勢分析
表3-7 各種廣視角技術比較
表4-1 日韓新建PDP生產線概況
表4-2 30-50吋主要顯示技術比較
表5-1 液晶顯示器規格與材料零組件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