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全球人口結構老化,台灣高齡少子化現象嚴重,老年人口增加對社會及國家財政所帶來的衝擊不容小覷。根據行政院經建會的推估,台灣目前有230萬老年人,已超過總人口數的10%;2017年時會超過老年人口佔比14%的高齡社會標準。本研究檢視前期研究「2015年台灣產業發展願景與策略」對技術群組定位的結果,發現對於「老化疾病相關的診斷及治療(B3)」技術之發展,對台灣而言有高度的社會價值。因此,著重於老化及相關疾病之預防、診斷與治療,以提昇銀髮族生活品質。
老化不是疾病,是自然的生理變化,至今仍沒有一種理論可完全解釋身心的老化現象,而且老化與疾病之間也經常混淆不清。老年人常見的阿茲海默病、骨質疏鬆、退化性關節炎、肌肉萎縮、尿失禁、賀爾蒙失調、疼痛等問題,經常影響銀髮族的生活品質,因此發展良好的診斷與治療技術,將可以直接改善醫療服務品質,提升我國生技醫療產業之技術水準。
相較於許多高科技電子產業而言,我國的生醫產業正值於萌芽階段,國內的市場規模又小,要進入國際市場中競爭,對於目前僅是中小規模的台灣廠商而言,無疑是一項重大的挑戰。本研究經邏輯性的研究流程,與各界賢達先進的指導與討論,相關的重要成果與論述,將分述如下:
一、人口結構老化與經濟發展
根據人口學者的觀察,「人口老化」是人口轉型必然的結果,而國家若處於具有高勞動力的「人口紅利」(Demographic Bonus)」時期,將有助於產業與經濟的發展,但不幸的是「人口紅利」是有期限性的。隨著少子化及青壯人口的年齡增長,高齡人口增加,而逐漸轉為「人口負債」(Demographic Onus)」的型態。因為育幼養老的負擔沉重,處於「人口負債」時期的國家在經濟發展上,將會限制於勞動力不足的問題而影響整體產業及社會發展,唯有扭轉高齡少子的趨勢才可以轉變「人口負債」對經濟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此外,觀察亞洲人口結構變化情形裡也發現,以往在產業技術發展上所呈現的「雁行結構」,於人口轉變的數據資料裡也有相同的現象,即是以日本為首,台灣、南韓其次,其他東南亞國家最後的態勢。過往探討亞洲經濟奇蹟時,會認為這是亞洲國家引進西方領先技術所致,卻忽略了「人口紅利」所帶來的甜美果實,在世界各國紛紛進入「人口負債」的時候,人口老化對於各國經濟實力的影響,值得各界關注。因此,若能重新開發銀髮族的勞動力,使高齡者能和年輕世代分享自我的生命智慧,並獨立自主的生活,讓青年勞動力可以在職場上充分發揮,不因陪病、居家照護而發生的勞動力耗損,即是本技術群組在技術提升與輔導產業發展外的另一期待。
二、台灣發展機會與願景
從影響全球的六大重要趨勢:人口結構轉變、經濟全球化風潮、網路化世界、跨領域科技整合、重視環保與精敏製造、追求資源效能提升,也影響我國生技醫藥展業的發展,我國有高素質的醫療人力、低價化的生產製造能力,及健保執行的國際聲譽,也有利於我國在生技醫藥領域的發展。
未來應順應個人化醫療保健的發展,以台灣人種多樣性之優勢,與體型、飲食及生活習慣的相近之特性,發展具有展現亞洲專屬特質之醫療保健產品。在提升銀髮族生活品質的理想下,發展能實現協助老年人「活躍老化」及「在地老化」之產品與技術,透過與國際大廠的交流合作,累積產業的創新研發動能,提升產業的競爭力,以期產品輸出前進國際市場,達到成為「亞洲老人健康科技研發重鎮」的願景。
三、關鍵技術定位分析
本研究經由重點疾病的診斷與治療儀器之技術的現況蒐集,與新興生技醫藥技術項目的整理,共彙整出65種技術子項,區分為18類的關鍵技術群組。委請專家依據重要性(含經濟成長、環境永續、社會公義及健康餘命)及風險性(含技術風險、台灣風險)為技術群組進行評價,最後選出落於「高度重要性」與「中度風險性」區塊中的四類技術群組:「B3-3影像設備整合」、「B3-5移植與植入物」、「B3-7疾病風險預測」、「B3-9藥靶探尋-蛋白質檢測與解析」,並為之繪製了技術發展路徑圖(Technology Roadmap)。
在「B3-3影像設備整合」方面,會有多重儀器設備整合的相關技術,及診斷與治療一體化設備開發。在「B3-5移植與植入物」方面,則是著重於人工水晶體、人工關節、人工心臟之零組件、心跳節律器與心血管支架產品之開發。在「B3-7疾病風險預測」方面則有基因檢測、生物標記檢測、疾病風險預測模型建構等等方面需要發展,「B3-9藥靶探尋-蛋白質檢測與解析」方面則有蛋白質晶片、蛋白質解析技術等。
四、技術發展策略與建議
最後,本研究透過產業特性、國際大廠的核心能力與發展原則及產業現況,提出三種類型的發展策略:平價化、行動化、家庭化。
第一種發展策略為發展平價化之產品,主要為專業代工的型態,生產醫院用的醫療器材,惟國際大廠在此具有良好的品質與聲譽,業務員與醫院間(醫師)的關係緊密,我國中小企業型的廠商不易在此建立自有品牌,初期建議應考慮以電子產業專業代工之型態,為國際大廠代工,從中提升我國療器材領域的專業技術,奠立我國專業醫療器材產業與國際市場鏈結之基礎。
第二種發展策略為研發行動化、可攜式的小型醫療器材,往行動化的方向發展,用於POC(Point of Care)方面,並鎖定東南亞、中國大陸等國家為優先,以利診所、社區健康機構等等地區,以可負擔得起的價格優勢切入市場,為使產品的設計研發與製造更為迅速,技術發展應以掌握關鍵技術、模組化、差異化的角度發展,未來是具有發展自有品牌,進而建構國際醫材大廠的發展模式之潛力。
第三種創新產品的發展技術為家庭化,隨著老齡者在家安養的風氣漸興,在照護人力不足的情形下,遠距照護與居家照護的需求大增,定點式家庭化的醫療器材產品,及具紀錄性可網路連線的醫療器材,若能加強跨領域技術整合、營運模式的建立與人性化產品設計之能耐,佐以資訊電子與消費性電子產業的發展經驗,當能早期確立亞洲地區相關產業的領導地位,進而擴大全球市場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