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越南機械產業的產值為251兆越盾(約119億美元),比起2005年的75兆3,790億盾;2006年的90兆7,160億盾;2007年的109兆6,790億盾;2008年的132兆7,110億盾,已有大幅的成長。然而目前當地產業規模產能僅能滿足約32%的國內需求,其餘近7成的市場份額要依賴國外進口,其
中大部份為生產機械、CNC加工機械。
• 因為汽機車產業的因素,尤其是機車(HONDA),越南工具機的供應鏈似乎已被日本廠商所掌握,從鉞展貿易的發展例子來看,台灣工具機廠若能找得到技術代理的貿易商合作, 依然能夠打進相關供應鏈,但不建議是純越南本土的技術代理商(人品、民族性、敬業度)。
• 越南似乎並無本土工具機供應鏈,如此找得到技術代理的貿易商嗎?還是只能跟日韓商合作呢?日韓商為什麼要和台商合作?從東台精機的例子來看,如果能夠有品質好的中高階機種,且與日本機種同品質,但有85%的價格優勢,亦即以優質平價的機種切入,日韓廠商不會排除使用台廠的機種,且是可為客戶量身訂製的機種。
• 如果日韓商供應鏈缺口不易突破,是否有2-3線供應商缺口?工具機製造業長期因依靠供應鏈聚落而提升生產效率,工具機零件從採購開始,到供貨給裝配線,需要很多的製程和時間,搭配的供應商很多,製程比較單純的物料,譬如外罩鈑金,需要切割、折彎、焊接和裝配等製程,在一家企業內就可以完成供貨。製程比較複雜的物料,譬如大鑄件,不論採取逐一委托加工的眾星拱月,或者是帶料的集中統籌供貨模式,都是跨企業的製程關係。供應商配合程度與本身能力呈正比,製程中要做好過程管理,才能確保供應商依採購需要達交,不建議台灣工具機廠在當地找2-3線供應商,尤其是在主要零件上,因其本身能不足(機械零組件業的發展仍落後)。
• 胡志明市、同奈、平陽的工人,一個人的月薪就大約在200美元-280美元的範圍內。所以機械手臂與工具機整合的單機自動化系統,在這裏是重要但不是最必要的需求,就是因為人工便宜,會在這裏設廠的企業,目前無非就是要便宜的人工,而加工設備的自動化應還不是他們的第一考量。台灣工具機廠在這裏要突圍的方式,策略之一應該是要走向培養在越南當地的代理商、而這個代理商並非只是銷售貿易代理,而是要能「技術代理」。這個技術代理商要有整線整廠規劃的能力、一條龍式的商品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