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工藝技術最大的特點在於融合技能與知能兩大部份,技能非以實際親身體驗而不可習得,知能部份為理論課程,兩者之間相輔相成,互為表裡。所謂的工藝達人係指產業界中技術員(technician)的頂尖者,具備扎實技能與深厚知能,長年鑽研工藝技術建立不可取代的能力,是具備高技能的人才。
各產業皆有工藝達人之需求,惟精密機械產業因產品少量多樣特性,或機械之物理限制,或在參數偵測設定尚未明朗,對工藝達人之需求及倚重遠較其他產業為高。工藝達人與工程師是精密機械產業的兩大人才支柱,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工藝達人對產業具有提高產品值價的貢獻,其經驗或服務客戶的回應亦可回饋予設計之中,在快速試製服務中,工藝達人就實務成型的經驗亦可避免許多設計開發時不必要的嘗試錯誤。因此,精密機械工藝達人對產業之發展仍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我國產業工藝達人培訓養成的危機
目前我國在工藝人才培訓上出現兩個危機,一是初階人力用不上,二是工藝技術精進緩慢。初階人力用不上與技職教育的式微相關至鉅,產業界人士及輿論早已有諸多檢討,產政學研各界也已提出數個解決方案,以期補救學用落差。在工藝技術精進提升方面,上自國家願景下至人才發展策略,數十年來並未發展出由上而下,具一貫核心思想的工藝人才培訓體制。又因政府未能確切掌握對勞動力在各職業、行業中的動態分布及交叉統計,因此無法預知產業人力需求概況,無法以勞動人口份布的詳細動態為依據,進行政策的制定。以至於工藝技術傳承及工藝人才培訓因人而偏,未能導向技藝精進,轉換隱性知識為顯性知識的創新路途。技術傳承又礙於多方因子的相互牽制,產業內部的良好訓練機制不易形成。而產業與教育主管部門又存在人才培訓的歧見,尚待共識形成。
工藝人才及達人的培訓策略是附屬在產業佈局戰略及人才戰略之下,需有一套慎密的核心思想,為人才培訓的主軸。綜觀世界精密機械產業強國對於工藝人才之培訓,均有一套由上而下完整的願景-產業策略-培訓政策三階層的戰略思想,將產政學研由此一核心思想緊緊扣住,各司其職投入產業工藝技術人才的培訓之中。如何在此形成共識,應是我國應致力發展學習之處。
產業聚落對工藝技術發展的限制
產業聚落是我國精密機械產業最大的特色,聚落的產業形態以效率稱著,聚落內以為數眾多中小微型企業聚集,向組裝廠供應零組件。聚落內的供應鏈層層委外製造零組件,在成本控制的考量下,各層次的供廠商毛利均不高,又因規模不大,缺乏足夠的資源進行職場訓練教育。又我國精密機械產業投入市場多數設定為中階夠用就好的市場,雖然此市場區間需求量大,但競爭也最為激烈,且多為削價市場利潤不高。而市場定位又影響使用技術層次,使技術提升受制於價格戰,不利以品帶動技術升級。
系統化訓練及知識螺旋
知識的螺旋是將隱性知識轉換成顯性知識的利器,也是企業創新的泉源之一。對於如何將工藝達人的隱性知識加以萃取出來,互信、互利、互惠的平臺建立十分的重要。對於企業,員工配股、即時獎勵及專利保護都是建立互信、互利、互惠平臺的策略手段。知識螺旋的實施除了平臺建立的困難外,企業是否具備系統化訓練機制亦是推行知識螺旋的基礎。系統化訓練是建立在Ausubel 氏的「有意義的學習理論」之上,強調知能理論和技能實作交錯穿插的學習過程,即時地由技能實作的體驗知能理論。系統化訓練是圍繞在一確立的核心思想而行,進行課程及技術的拆解再組合,在一統整的大架構以下,建構階段式的知能與技能教學。以避免過去傳統的雙軌技職教育易於陷入理論教學歸理論教學,技能傳授歸技能傳授。系統化訓練所著重的是討論與交流,亦是知識螺旋中最需要的螺旋進行技巧。
系統化訓練的四大要件,包括了適性選才、教練師資、模組化教材及中堅企業。其中教練師資除了引導討論學習外,尚負擔模組化教案的編排,可以說是訓練活動中的靈魂人物。雖然我國號稱發展技職教育數十年,然對於專業技術師資的培訓卻十分貧乏,殊不知從「不會做」到「會做」,「會做」到「明瞭原理」,再到能有條理的說出口,是截然完全不同的層次。不同層次的技術師資對學員/受訓者的啟發及引發動機的程度完全不同,教練級的達人師資亦有改變社會對工藝人才固有印象觀感的作用。我國要重振工藝人才的光榮,必要從培訓教練級師資做起。可借鏡德國meister 制度建立達人級師資的訓練制度,短期亦可採取海外培訓方式,遴選優秀青年工藝人才赴德接受meister 培訓。
系統化訓練中的另一個大難題在於模組化教案的編寫需要龐大的資源供應及專業團隊,對於以中小企業為主的臺灣產業是巨大的投資障礙。模組化教案絕非單純的將各式不同的教材加以組合而成,第一要先形成訓練的核心思想,即訓練的目的為何,要把人訓練成具備什麼特質與能力,之後才是課綱及內容的加入。模組化的訓練教案編寫是一複雜的過程,需要龐大的資源投入,以德國為例,即以專職的BiBB (Bundesinstitut fur Berufsbildung)共約三百名專業教案的開發團隊負責教案開發。德國西門子學院更是以西門子公司龐大的專業人才為後盾,進行「西門子訓練」的教案開發。我國可以借重他國經驗,在確立各產業的人才培訓核心思想後,將現有公部門補助的各項單項訓練課程,加以分解後再統合。必要時亦可經由國際合作,尋求國際知名訓練機構輔導建立教案編纂能力。
未來工藝人才特質需求
產業人才培訓是個複雜的議題,不止於教育和訓練而已,尤其在科技進步及變化的步調都愈來愈快的情況下,我們應如何讓每個人都能快速地跟上腳步,以免受到突然而來的「創造性破壞」的波及?這已不單單是政府的責任,單靠政府也無法做到100%的問題解決,需要產業界企業的參與。美國歐巴馬總統所採取的工業基礎人才策略便是訴求諸野,向產業界尋求提高青年就業力的解方。而德國的產業人才培訓百年來一直都是由產業界主導培訓員額、訓練項目及制度發展,屬產業自主管理,政府為監理輔導。這一點值得我們參考,畢境產業界自已才知道要什麼樣的人,要多少人,將來將採用什麼樣的技術。
面對未來科技瞬息萬變的狀況,工藝達人應具備那些特質?就技能技術本身,我們確實很難預測推論什麼樣的單一技術會主宰未來的產業趨勢。以人類的發展進程來看,以器械、機器代替人力是必然的。人類進入農業時代,發明馴服、管理、運用獸力的方法。為了省力及效率,人類發明了各式的工具,如刀、斧、槌、鋸等等。蒸汽機的發明,大量的機械取代人力及獸力,工業化大量生產出現。電腦及網路的發明,資訊串流無所不在,深入人類的生活和社會的每個角落,生產方式也變的愈來愈自動化。未來機械取代人力的現象只會變的更普遍,而且機器會愈來愈有自我學習的能力。機器的發展尚且如此,人能否焉?為能操控產線上的自動化智慧化機械,未來的工藝達人的知識含量勢必提高,藍領與白領間的差距和界線也將日益模糊。智慧化自動化的生產模式也將使得產線上偵錯及故障排除的困難程度大大地提高,以團隊方式解決難題將是趨勢。因此,領導統合及溝通協調的軟技能也將是未來工藝達人必備的職場能力。
為了在未來不被科技所取代,人就必需具備駕馭科技的能力。駕馭科技能力的取得,最先決的條件在強烈的求知慾望和企圖心,並且具備自我學習的能力。畢竟任何的培訓或是學習課程,無論是多高階,都只能提供該階層最基本的知識及技能訓練。要得其巧,就得在職場上不拘形式、不拘場合,不斷的學習。這種非正式的學習方式,往往包含極大的動機,學習成效也時常出乎人意料的好。臺灣老一輩的工藝達人,在精熟工藝技術的過程,也常常得助於非正式的學習過程。
本研究所提出的觀點及主張
對於工藝達人的培訓,本研究有幾個觀點,希望對臺灣的產業,尤其是對工藝技術仍然相當倚重的產業,能有所幫助;對政府在政策的制訂上有所助益。其中包括三大方針:1、掌握產業人才需求,建構達人培訓策略;2、以積極手段引導達人培訓及工藝傳承機制的建立;3、以政策誘因引導企業建立良善的工藝技術交流平臺。
掌握產業人才需求,建構達人培訓策略應立即以勞保資料為基礎佐以職業標準分類,全面性瞭解勞動力及技能動態分布。人才培訓戰略必須形成以國家願景-產業策略-人才培訓政策的三階層、一貫性的工藝達人培訓的核心思維脈絡。
達人培訓及工藝傳承機制的建立應設立獨立達人訓練機構,以集中資源培訓達人級訓練師資。建立專業的系統化訓練課綱教案研議機構,專職工藝人才培訓教案的開發及編纂。延聘海外工藝達人授課及工藝人才海外培訓,引入匠技精神。鼓勵企業/產業公會提出主導性的合作訓練新模式,共同尋求人才培訓解方。
以政策誘因引導企業建立良善的工藝技術交流平臺,於科技專案中增加知識螺旋平臺評比項目,促成企業內部、產業聯盟或是供應鏈成員之間技術交流擴散。對中小企業,可委由法人機構等輔導交流平臺的建立。
關鍵字:精密機械、工藝、達人、國家願景、產業策略、傳承、競爭力、產業聚落、系統化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