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提昇大眾運輸系統之乘客滿意度及大眾運輸系統營運效率,香港、日本、新加坡等國陸續以電子票證系統取代人工收費,以節省人工、簡化收費流程與減少交通時間遲滯。其中以「非接觸智慧卡」技術為主要應用產品。隨著技術日趨成熟、消費者逐漸熟悉預付模式,電子票證應用逐漸跳出交通領域,進展至小額付款等衍生應用,並在部份國家獲得成功。
2008年4月交通部宣佈「一卡通」政策,以整合全台市區公車、客運、捷運、鐵路等電子票證系統為主要推動措施。本研究旨在探討:在此「一卡通」政策發展下,可為台灣產業創造之衍生經濟效益與技術發展機會。本研究方法主要採用文獻探討、專家意見訪談與產官學專家座談會,蒐集大量市場數據與產業特性資料後,再進行產業效益推估與技術發展機會分析。
由於一卡通政策推行仍有其不確定性,因此分為四個應用情境(大台北地區交通載具通用、全台交通載具通用、結合小額付款、結合身份辨識)、兩項整合方案(悠遊卡一卡通/兩卡通、交三版一卡通)進行分析。根據研究推估結果,在方案一之下,情境一創造產值約新台幣9,534萬元,情境二創造產值約新台幣12.81億元,情境三創造產值約新台幣44.32億元,情境四創造產值約新台幣64.10億元;在方案二下,情境一為新台幣6.84億元,情境二18.68億元,情境三50.19億元,情境四69.97億元。但政府必須花費更高的建置成本。
一卡通政策創造的產值主要來自新增場站之設備需求,新增場站越多,產值增幅越大。但設備需求僅發生於設備建置時期與建置完成後每5~7年發生一次的汰換期,相較而言,電子票證服務收入每年都會發生、並且會持續成長,對電子票證產業的產值創造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此外產業面可產生兩項效益:建立創新營運模式與累積專屬經驗。在前者,可能合作對象包括金融業者、零售業者與觀光業者。就後者而言,可利用先進者優勢,擴散技術能量與管理經驗至海外市場。
目前台灣電子票證服務業者在不同區域各自為政。相較於過去各縣市電子票證各自為政的情況下,將多卡整合成一卡,雖不太可能產生巨大的產業效益,但由於內需市場狹小,若將多系統整合為單一拆帳平台,較有可能產生盈餘。目前交通部雖以一卡通為重點發展政策目標,但以誰作為整合者,仍沒有定論。但純粹以經濟效益而言,若必須完全實現一卡通用的目標,由通行於大台北地區、發卡量已突破1,460萬張的台北悠遊卡公司進行全台一卡通整合,政府所需花費建置成本較低。
目前台灣現住人口中每1.6個人就持有一張悠遊卡,且卡片發行量仍在成長中,顯見台灣市場使用非接觸式智慧卡之接受度極高。在此市場特性下,業者可思考以國內為練兵場,設計創新商業模式。目前電子票證或電子錢包的應用面仍受到限制,預計未來法規鬆綁後,非接觸式智慧卡可望成為媒合各種產業之交易平台。為了鼓勵異業結盟,政府可透過法人建立策略聯盟平台,媒合不同產業進行對話,進而促進彼此合作之可能性。
台灣電子票證技術發展已相當成熟,台灣前台設備商不僅可以自製,並已有外銷實績,目前主要市場在東南亞,但尚未建立自有品牌。為了進一步提昇產值,廠商必須積極尋求外銷機會。為了進行外銷,交通部與台灣廠商不應採取台灣獨有的封閉系統,應與國際接軌,跟隨國際標準制定產品規格。目前應跟隨的國際標準包括:非接觸智慧卡的共通標準ISO14443與應用於手機電子錢包NFC技術的ISO/IEC18092標準。
日本Sony集團憑藉本身卓越技術能量與龐大集團資源,自行開發封閉式Felica系統,並引進至香港、新加坡等城市大規模使用。
台灣廠商雖缺乏此技術能量與集團資源,無力自訂標準,但仍有機會切入。對日系大型設備廠而言,交通電子票證、非接觸式信用卡等RFID產品turn-over rate太低,受到人口總數限制,與物流市場相較,市場規模實在很有限,因此不是日系大型設備廠未來發展的重點。台灣廠商雖然規模偏小、但技術成熟穩定,應積極尋求與Philips、ST Microelectronics、Infineon等晶片廠合作,切入國際供應鏈。
政府應設立RFID技術專業能力認證制度,以養成國內研發能量,並在財務與技術發展上,協助設備廠加入國際標準聯盟,鼓勵廠商參與國際認證。此外由於各國電波法規範不同,造成各國製造之RFID產品外銷之障礙,政府應視產業需要評估是否應參照主要市場修訂電波法,或給予相關獎勵措施,降低此法令規範所帶來之限制。並透過法人引薦國內業者參與各國技術協會(如日本JAISA、中國RFID協會、韓國CRS協會)交流,或參加國際大型展覽(如日本東京每年九月舉辦之國際RFID大展),促進與各國設備廠技術、商業模式互相觀摩之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