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歐盟執委會提出「2030年減碳55%包裹法案(Fit for 55 Package)」,其中包含各國最關注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2022年12月歐洲議會與歐洲聯盟理事會達成《碳邊境調整機制》協議,內容包含延後實施時程、擴大涵蓋項目、降低免費配額等政策;2023年聯合國氣候峰會於阿聯酋舉行,在首次「全球盤點」(Global Stocktake)架構下,針對能源轉型、氣候融資優化與國際合作等面向提出加強建議。除持續提升再生能源量能建置、強化能源效率外,COP28也提出「脫離石化燃料轉型」共識,揭示終結石化燃料的時代已經來臨。臺灣產業必須正視最新CBAM及COP28政策,會對未來產業發展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面對低碳經濟興起,企業價值鏈也隨之異動,企業投資價值將不再只是展現財務面向,更需兼顧環境與社會面向。國際碳價上漲趨勢顯著,臺灣碳權交易所將扮演2050淨零目標助攻角色,引領企業靈活處理碳權,促成企業轉售碳權額度以享有負碳營運所帶來的收益。全球大規模進行減碳、去碳及脫碳行動,迫使各國政府、投資人和企業加速凝聚共識,積極面對低碳經濟的來臨。尤其在歐美兩大經濟體,持續進行碳排放的改革或立法,其所涉及的產品類別或涵蓋範圍正逐步擴大。因此,企業未來必須重視碳治理與管理,促使將減碳壓力轉變為《理碳成玉》的管理策略,將與理財策略同等的重要。